返回

一 寻寻觅觅找线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一 寻寻觅觅找线索 (第1/3页)

    作为一名央广“乡村之声”的记者,我的任务就是走南闯北采访各种三农人物。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的采访任务是要求到农村去采访各种典型人物,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讴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祖国农村和农民的巨大变化。

    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要采访典型人物,必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但光有普遍性是不行的,因为太普通了,就缺少了典型价值。所以还必须要求有特殊性。只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人物才具有典型意义。我是一名农业记者,当然要求反映农业方面的典型人物。而这样的人物在京城里是不好找的。即使有,也被很多人光顾过了,所以,我就想到边远地区去采访。

    于是,我在京城里关注那些边缘地区的农副产品。在北京的王府井,我看到了一家果品专卖店。他们的苹果和红梨销量非常好,简直是供不应求。那苹果和梨的品名也非常特别,叫嵎厍牌苹果和嵎厍牌红梨。嵎厍两个字非常生疏,一般人很难认识。我也是查了字典,通过对店主的询问,才知道这是来自山西省一个边远的小县城,那里地广人稀根本不出名。再加上这两个字特别不好认,所以很难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作为一名记者,我是对特殊的人和事非常敏感的。这样一个不出名的苹果和梨却在北京的王府井开了专卖店,显然是有它特殊的来历的。所以我决定一探究竟。

    在春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上了开往山西的动车。经过三个来小时的奔波,我来到了省会太原。在太原长途汽车站,我登上了开往嵎州县的汽车。新建的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伸向远方。公路两旁的远山近岭像活了一般匆匆而过。车上坐着依着光鲜的各种人: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戴着耳机,静静地听着歌曲。有的大包小包地带着购买来的各种东西。人们的脸上一个个洋溢着快乐和幸福的表情。

    我心里非常纳闷,这难道就是著名的山区贫困县的人吗?贫困县的人就是这样的吗?他们的苹果怎么能卖到北京的王府井呢?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他们真的就那么贫困吗?那里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有着怎么样的社会状态,人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人们过得怎么样?有着怎样的过往?他们的过去怎样?现在怎样?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这一切的疑问促使我一颗心潮澎湃的心,早已向往那个我连名字也叫不上来的小县城了。

    在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后,我在嵎州大广场下了车。广场建得很大,正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雕塑,一个人字形的金属架。上面托着一个大大的金属球。正值中午时分,广场上人不多,只有几个小孩在打闹着。广场的南面是一座很豪华的大酒店,广场的北面是装修豪华的图书馆和文化馆,雕塑下边有音乐喷泉,广场四周有法国梧桐和装饰性的柏树。花坛里五彩缤纷的花开得正艳。

    正值中午,我困惑地环顾四周,不知道该找谁。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找当地的宣传部门,让他们领着找我要采访的人,还能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招待。但它就像照相中的摆拍,很难看到最真实的东西,不过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已。那不是我的风格。我必须用我的眼睛看,用我的耳朵听,用我的手去摸,用我的脚去丈量,用我的心去体味和分辨,用我的脑子去思考,从而得出最准确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结论来;我笔下的人物和事件,一定是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就是过上一百年,它的价值还存在着。当然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越是要求高才越艰难,越不可轻易获得。所以,我也不着急,慢慢地打听吧。肚子饿得“咕咕”叫,经过了一个上午的舟车劳顿,也该先休息休息了。

    我便走出广场。外面的街上店铺林立,就在广场角上,随便找了一个小饭店,刚刚坐下,服务员便先拿出了菜单,还给我倒了一杯茶水。我仔细地浏览着菜单,也就是一些平常的饭菜,只是有一种面食我没有吃过,叫杂面抿尖。以前倒是听说过,这是以豆类为主的一种杂粮做的面食,我便要了一小碗,又要了一小盘拔丝红薯。

    不一会儿,菜和面都上来了,那杂面抿尖尖尖的,小小的,像一只只小蝌蚪,吃到嘴里光滑而又绵软。浇到上边的杂酱有两种:一种是肉酱,一种是蛋炒西红柿,由自己选择。我一样选择了一小勺,这样荤素搭配,吃到肚里舒服极了。我不喝酒,也不爱喝饮料这样的垃圾食品,就多喝了一些不花钱的茶水。吃饱喝足之后,我知道要深入地了解这里的情况,不是一下就能找到线索的,就到广场附近找了一个旅店先住下来。

    我知道,要想了解农村和农民的情况,到农贸市场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向服务员打听,这里的农贸市场在哪。特别是那种批发市场。她说在南大街的西侧,有一个全县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现在是下午,农村来的人也基本回去了,剩下的一般都是二道贩子,最热闹的时候是早晨,不过现在是春天,来这里卖农副产品的人并不多,贩卖农副产品最多的时候一般是秋天。

    这让我有些失望,但我还是想碰碰运气。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早早起来,洗漱过后,坐上了向南的公交车。我发现公交车都是随意停车,没有站牌,随叫随停,也不报站名。我一个外地人根本摸不着,就嘱咐司机,说到农贸市场时招呼一声停一下车。刚开了不到10分钟,司机停下车就说到了。这城市真小,广场是在最北边,一块钱的车程,可能还不到两公里,我向司机道了声谢便下了车。

    抬头向西边望去,好像是新扩建的一条街,通往最外边的滨河路。时间尚早,太阳还没有出来,街道两边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那有棚子的摊位,一定是二道贩子,那开三轮车子的摊位,肯定是从农村来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热闹辉煌。我特别留心那那卖苹果和梨的摊位,看有没有需要我了解的人和事。

    但是,卖苹果和梨的,往往都是有棚子的摊位,三轮车上拉的大多是萝卜南瓜和土豆。我仔细想想,现在不是出售水果的季节,摊位上出售的水果,也是二道贩子从农村批发来的,大多也是从恒温库里出来的。只有南边为数不多的几辆三轮车上,还放着一袋袋的苹果。我来到他们跟前,向他们询问这些苹果的口感和销路,以及他们的收入情况。

    果然,他们都是果农,这些苹果也是他们从从恒温库里拿出来的,也零售也批发。这只是存下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在去年已经被拉到各大城市销售一空了。显然这种牌子的苹果是很好卖的。我从他们嘴里知道,他们本地原来的本土水果,并不是苹果,而是黄金梨。苹果是从80年代才引进来的,完全就是舶来品。

    这让我非常好奇,向他们打听着苹果当初是怎么引进来的。年轻人都摇摇头,谁也不知道。一个年纪尚大的老人说,还不是被强迫的!

    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不是说要想富,先栽树嘛。怎么会是强迫的?那第一个带头栽树的人是谁呢?凡事总要有个开头吧。

    那人沧桑的脸上现出一脸的困惑,看着我显出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旁边坐在棚子后边卖火龙果的一个女人,好像是不经意地低低地说,还不就是那个著名的贼吗?正在跟他讨价还价买水果的人说,不敢瞎说,人家可是著名的致富带头人,还是好几届人大代表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