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28节 历史(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28节 历史(三) (第2/3页)

祯被救,但自他上吊那一刻起

    ,大明国祚就此断绝。

    而国不可一日无君。值此神州板荡之际,有燕人曹川上承天命,下孚万民众望,在臣民拥护下,得以自立为帝。

    诏书明示,曹川称帝后,立国号为「大燕」,改元「天华」。定始皇历(大燕历)为国家公历,划江北特区为首都。以五等爵分封群臣。

    诏书明示,大燕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首任宰相为保守党***、天下兵马大元帅夏先泽。

    诏书上还明示了大燕国旗、国徽、国歌等一系列早已准备好的内容。

    ——————————————————————————

    第二道诏书,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大燕国尚未有效行使管理权的前大明地区所下的。

    诏书中首要强调的,是各地原大明官府,在接收人员尚未到位前,必须维持好境内社会稳定,所有官库仓储账籍,也要封存扎账,以待核查。

    其次:自登基日起,之前官府和大明户部的赋税,一笔勾销。

    接下来的内容,更是晴天霹雳。天华帝曹川对天明誓:凡大燕国旗下官民人等,自即日起,终身免除农税。若有违誓,国灭族戚。

    当天的最后一道诏书,是针对前朝的。

    诏书首先表明,大明朝之所以外忧内患,最终得以悲惨收官,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封建王朝的自然腐烂。即便没有小冰河时期的各种灾害,朱明最终还是会倒在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之下,无非是拖延一些时间罢了。

    而朱明做为得国极正的汉人王朝,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刚烈,是汉人风骨之所在。大燕皇帝对此极为推崇,认为这种精神应该继承下去。

    对明王朝盖棺定论后,诏书中写明了对朱家皇脉的处理决定。

    其一:即日起,朱明皇室分封在各地的王公,一律贬为庶民。其官宅田地,除少量浮财外,全部收归为国有。与此同时,朱明皇室堪称规模浩大的各级吃皇粮的子孙,也同时贬为庶民。

    不过,贬为庶民的同时,朱明子孙自即日起,就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做商人,考公,不受身份限制。

    其二,关于崇祯。

    鉴于皇帝在位时并未失德,兼承上启下之缘故。天华帝决定优待前朝君王。遂封崇祯为乐寿公,食邑万户,行明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许遍览河山。

    以上三封登基大诏,曹川登基当日,明发天下。

    此事造成的结果可谓空前绝后。就反贼坐稳江山的速度来说,这次曹贼认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了。

    三大诏以闪电般的速度传遍了大明国土。各地无论官绅士民,尽皆喜大普奔,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喜迎曹贼,哦,曹皇帝为天下共主。

    人性都是自私的。只要能免了老子粮税,哪怕过几年曹皇帝收不上税官府发不了工资倒台了,那大伙这几年也不亏不是。

    话说,一路逃命的李大嘴团队,终于在次日上午,赶回了天津。

    天津方面闻听皇帝驾到,在家的大老几乎全员出迎,在天津老城门前,摆足了阵势。至于李大嘴......这人憎狗厌的货,捎带着说句辛苦就完了。

    崇祯皇帝这边到埠,先是做了整理。天津方面体贴的给包括王承恩卜大醒在内的皇帝三人组,送上了洁面的湿手巾,还有新衣冠。

    良久,在王承恩伺候下更换了袍服后,崇祯帝被王承恩和卜大醒扶下了车。

    这时候,经过了半天一夜的调整,之前浑浑噩噩的皇帝,已经缓了过来......大脑重启了。

    而因为已经自杀过一次的原因,皇帝现在表情还算平静:自杀那一刻,什么王朝霸业祖宗社稷都已经化为

    飞灰。现在大脑重启,自然是求生欲占了上风。

    要知道,这个位面的崇祯皇帝,还是一个仅有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要是对生命不向往的话,当日也不会率领一群太监去闯宫门逃命了。

    说白了,上吊那是实在被逼得没办法。但凡有条生路,皇帝能不走嘛。

    那么,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了:从皇帝到凡人之间的巨大落差。

    好在,今天出迎的穿越者,大多都是对皇帝抱着一点好奇和善意的,纯粹厌恶的人家反倒不来了。

    所以甫一见面,大家还是乱哄哄地抱拳躬腰行了礼,并没有摆出盛气凌人的嘴脸,给皇帝了充足的缓冲:「参见皇上。」

    「众钦......诸位免礼。」

    在艰难适应着新身份的皇帝,最终免不了还是深深一叹:「诸位想必都是新朝权贵了,就不要拿我这亡国之君开玩笑了。」

    「皇上,事情远没有您想像的那么糟。」

    在场地位最高的北伐军司令韩小波,微笑着道:「旅途劳累,您先休息。等明天见到圣旨,您就知道结果了。」

    崇祯不以为意。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也不怎么怕不好的结局。他现在无非是求个全身而退,如若事有不谐,也不过再死一次而已。

    就这样,草草一个迎接仪式后,满足了好奇心的穿越众,马上纷纷散去。而崇祯一行,则换了车队,被安置在天津最好的四季宾馆顶楼总统套。

    刚刚拉开老式的煤气电梯铁网门,崇祯就「啊」地惊叫了一声:「皇嫂!阿九!你们......」

    穿着一身素色裙装的「前」皇后张嫣,正揽着小阿九,站在电梯门前迎候皇上。

    「皇上。」

    「父皇!」

    劫后余生,复又相见,情难自已。崇祯揽尚不懂事的阿九入怀,仰面朝天,眼中终于流下了泪水:「昨日朕......我为全名节,实.....」

    「皇上。」

    张嫣冷静地出口打断了皇帝的话:「昨日宫中之事,臣妾已尽知。皇上切莫自责,彼时情势,皇上不过遵前人规,自古以来,概莫如是。」

    「罢了,罢了。」

    崇祯最终长叹一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且看是什么下场吧。」

    第二天,原天津站站长,现天津府尹姚建设,代表新政权,如约上门拜访。精神面貌好了许多的崇祯三人组,和姚建设在总统套房客厅分宾主落座。

    喝了一口司礼监秉笔亲手泡的咖啡,姚府尹满意地掏出三大诏复印件,递了过去:「皇上先看看诏书。」

    矗立在一旁的王承恩,伸手接过文件,然后递给了崇祯。

    良久,崇祯看完三大诏,默不做声地将文件递给了坐在单人沙发上的卜大醒。

    这一刻,崇祯终于明白,为什么天津这些人,还在称呼自己为皇上了。

    已经事实上担任了亡国首辅/崇祯私人顾问/谈判代表/唱红脸的卜老爷,接过文件,逐字逐句细看起来。

    第一道登基大诏,反倒是没有异议的。败了就是败了,至于人家姓曹的如何立国建制,那也和朱明没有关系了。

    不过在看到第二道诏时,卜老爷却是偏头冷笑一声:「免天下粮税,好大的口气!」

    和别人不一样。姚建设做为前天津站站长,对于大明头号曹黑卜大醒卜老爷的档桉,包括其中所有黑材料,那是相当熟悉的。

    闻言,姚建设笑眯眯反问道:「口气大不大,卜老爷应当是清楚的......话说,卜老爷当初在台湾跌了一跤后,毅然上京辅左帝王,到底为什么?」

    「你!......」看

    着对方戏谑的眼神,张嘴欲喷的卜大醒,突然又不知该说什么了。

    是啊,自己当初不正是因为被工业化生产粮铁的能力给吓坏了,然后看出了这种力量的可怕,足以颠覆大明,颠覆儒教,这才上京「挽狂澜」的吗?

    「哼!夜郎自大,犹未可知。」

    心下虽然郁闷,但嘴上还是不服软的。一边都囔,卜老爷一边看起了第三道,也是直接关系到崇祯切身利益的一道诏文。

    前脚扫了一眼,卜老爷后脚就忍不住了:「哈哈,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我问你,即有食邑,那皇上的封地呢?」——————————————————————————————

    有关于第三道诏书的内容,其实,曹皇上还真是彷了汉末魏文帝曹丕给汉献帝的待遇。

    「封乐寿公,食邑万户,行明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

    这段话,除了没有指明封地外,其余待遇,基本保持了一个亡国皇帝的尊严。

    而之所以没有封地,不是舍不得那点土地,而是曹皇上的心胸更广阔。或者说,工业化的穿越国家,制度更加自信,比曹魏更加宽仁,更加不怕「先帝」的残余政治影响力,更加有信心,将崇祯变成体现新社会优越性的榜样人物。

    话说,溥仪都活了小六十,医疗水平更高的穿越众,还没有魄力让崇祯活到领社保那天了?......当然,延迟退休就不能算了。

    然而,以上这些,都是内部人才有的展望。眼下这局面,姚建设不可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