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艰难地管理 三、难以改变的陋习 (第2/3页)
条件难以适应山水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海事处既缺乏管理财、物、人,又缺乏强有力的即时强制手段,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后,无法立即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消除,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海事人员在查处隐患时,轻的会挨骂,重的甚至会挨打;当采取扣船强制措施时,船主全家老小、亲戚乡邻都会前来围攻。面对一艘艘超员船舶,海事处只能下达一份船主拒绝签字的处罚文书,若没有公安部门、法院的参与,安全处罚根本无法落实。其五,安全管理经费和设备匮乏,安全管理缺乏经济和技术保障,甚至管理人员的工资都难以保障。
季元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见证了船主从不服从管理到逐渐服从,船舶从破烂漏水的木船变成如今的钢质船,从无证书到有证书的转变。这期间,季元他们苦口婆心说了无数话,挨了数不清的骂,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围攻。有人曾在背地里扬言要把季元装进麻袋沉到水里;有人还故意当着他妻子的面说要揍他的孩子。有一次,在查扣金龙乡一艘无证无照船舶时,船主季华竟将一把菜刀架在季元的脖子上,威胁不放船就杀人。季元的几个同事因无法拿下架在他脖子上的菜刀,只好无奈放船。还有一名船主为了报复他,故意寻衅滋事,将他打伤住进了医院。为了管理工作,他家的饭桌都被人掀翻过。他的妻子许宏英,为了他的工作,不知在暗地里流了多少眼泪,多次劝他为了自己和孩子,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与其说他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倒不如说他在这里斗争了20多年。就在季华把刀架在季元脖子那件事发生1年后,山水市一名工商执法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被管理对象杀害。听闻这个噩耗,季元既为那位工商人员感到遗憾和悲痛,又为自己感到悲哀和庆幸。每当回想起刀架脖子那次经历,他依然心有余悸,很想退缩。然而,每当他想起那起导致28人死亡的翻船事故,心中便涌起更强烈的恐惧,也越发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于是一次次放弃了离开的念头。
三十几公里的山路,面包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季元在外面简单吃了点东西后,便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这是一间极为简陋的长方形办公室,说是季元的办公室,倒不如说是海事处的会议室兼会客室。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靠近窗口的位置摆放着一张桌子,墙边则放着一张可坐五人的凳子。桌子左边的墙上挂着一排各种牌匾,其中有两块牌匾让季元深感骄傲:一块是H省*****颁发的“先进单位”牌匾,那年,全省仅有50个单位获此殊荣;另一块是省海事局颁发的“文明班组”牌匾。桌子右面墙上挂着海事工作职责、工作规范以及内业管理制度。桌子对面墙上挂着一张由山水市地图改制而成的山水市水运网络图和船舶、码头分布图。桌子旁边是一幅用毛笔楷书书写的条幅,上面写着:“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是一首名为《泾溪》的古诗,季元认为这首诗寓意深刻,将其挂在办公桌旁,时刻警示自己对安全问题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在大家都认为不太可能发生事故的“小水库”。
会议开始前,季元一直盯着这张由他亲手改制的网络图,试图从中找出水运安全隐患的所在,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更深刻地体会海事工作的重大责任。其实,即便不看这张图,他对整个山水市的水运安全状况也了如指掌,对海事工作以及自己的职责更是清清楚楚。看这张网络图已然成为他的习惯,尤其是当他独自一人的时候。
山水海事处共有4人,季元年龄最大。他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起初在陈林交通管理站上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