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艰难地管理 三、难以改变的陋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第二章 艰难地管理 三、难以改变的陋习 (第1/3页)

    在此之前,山水县的渡运始终因循守旧。船和渡工(撑船者)既未经过检验,也没有考核发证。船的优劣、渡工是否合格、渡运有无超员超载,以及恶劣天气下是否停航等问题,均没有相应专业机构予以管理。每隔几年,总有翻船死人的事件发生(当地民众因缺乏安全意识,仅仅把翻船死人当作运气欠佳的“事情”,压根没意识到这是忽视安全常识导致的“事故”)。陈林翻船事故过去一年后,山水县政府向省交通厅申请设立了山水县港航管理站,从那时起,季元便调到港航管理站工作,一直延续至今(期间,山水县升级为山水市;陈林公社改称水城镇;前两年全国统一改名,山水港航管理站加挂“山水地方海事处”牌子)。季元从曾经那个满怀梦想、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成天无忧无虑的小伙子,逐渐变成了一位满心忧愁、面容黑红且布满皱纹,比同龄人更显苍老的中年人。

    过去的港航管理站也好,如今的地方海事处也罢,仅仅是名字有了变化,工作任务和责任却丝毫未减,甚至在责任方面还将相关乡镇政府领导纳入其中,强化地方政府对渡运安全的管理责任,一旦出了事故,他们同样要被追究责任。山水市地处H省东北部山区,全市人口90多万,山峦起伏,河沟纵横,县域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等级各异的水库,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库区的经济文化状况更是糟糕。山水市有4座可通航的水库,通航里程达123公里,拥有53处渡口码头,大小船舶100余艘。由于这些水库无法与水网地区相连,加之经济文化落后,库区船舶的营运效益极其微薄,船舶全部是从外地购入的已遭淘汰的木质船型,从而形成了当地独特而陈旧的库区水运文化。在1983年至1993年的10年间,一直使用这类船舶,许多船舶一边航行一边抽水。这些船舶清晨从库区的沟沟汊汊将群众和农副产品运往集镇,中午再把群众和生产资料运回库区,运送的都是乡里乡亲,航行范围不过是从家门口到集镇的十几二十公里路程。在安全意识淡薄、领导重视不足、监管手段薄弱、经济文化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的时代,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的难度以及管理成效可想而知。

    回顾二十多年的管理工作,季元认为山水市水上交通安全存在诸多隐患,主要表现为“四个没有”,即没有一个船员达到适任的条件;没有一艘船舶达适航的标准;没有一个适合安全管理的氛围;没有管理的基础条件。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安全监管机制无法适应封闭落后地区的需求,监管处罚措施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发现隐患容易,处理隐患却困难重重,致使水路安全隐患越积越多。

    导致上述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船主安全素质低下。他们觉得船能载客就行,常年在自家门口跑,搭载的都是乡邻,又不出远门,而且检查的总是那几个人,配备设备、办理证书、参加培训既费钱又麻烦。这些人在船上是船员,回到家就是农民,“放下锄把握舵把,放下舵把握锄把”,对船舶航行操作技能仅仅略知一二。其二,库区经济条件落后,水运经济效益差,船主不舍得对船舶进行改造,也不愿在设备上投入资金。好不容易淘汰了破烂的木质船后,取而代之的所有船舶都是当地焊工依样画葫芦自行焊制的。这些船舶既没有建造图纸,也未按照规范要求建造,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其三,地方政府和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政府追求的是一切围绕如何发展经济搞工作;库区乘客只追求出行方便,对安全性和舒适性并无过高要求,不管船是否超员,也不在乎船是否安全,只要能上街、能回家就满足了。其四,现行管理方式和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