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重伤不下火线的将军 (第2/2页)
是奉命率部转入镇江,担任镇江戒严司令。随后,带领部队扼守南京城廓光华门、通济门一线。易安华巡视阵地,督促所部加紧强固工事,做好弹药储备和通信联络等工作。他还用杀敌立功的道理教育部属,激励官兵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报效祖国。第二五九旅在易安华领导下,上下团结一心,斗志高昂。
12月初,日军主力兵团进抵南京外围。从4日起,在炮火、飞机和装甲车的掩护下,突破外围防线,向光华门进攻。易安华率领部队同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光华门失而复得,数度易手。12日,雨花台失守,日军先后由光华门、中华门突入城内。易安华指挥部队沉着应战,用密集的火力,消灭了一批又一批疯狂进攻的日本侵略军。在争夺阵地中,双方展开了白刃格斗,战斗极其惨烈。部下劝易安华撤到后面去。他慨然说道:“吾与城共存亡,与士卒同生死,决不偷生,以负国家。”他奋不顾身,冲到前沿,鼓励士兵拼死杀敌。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左侧。他让部下为他包扎伤口后,继续战斗。不一会儿,他右臂又被敌弹击中,但他仍不下火线,士兵见旅长如此勇敢,斗志倍增,宁死不退。这时,又一颗子弹打中了易安华的腰部,壮烈殉国。 [2]
87师师部组织增援易安华旅,设法营救他突围,并悬赏:“凡能救出易旅长者,赏法币2000元。”但由于内外隔绝,营救失败。易安华牺牲在秦淮河畔,遗体无法寻找,时年38岁。
易安华阵亡之后,宜春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蒋介石、张治中等一批国民政府军政要员曾为他送来了挽联。由于没有找到易将军遗体,便在宜春镇北郊秀江河畔修建了一座衣冠冢,以供后人瞻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安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