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身先士卒的将军 (第2/3页)
与敌激战,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然而,由于力量悬殊,势不能支。12月8日,汤山一带失守。姚中英率部退守紫金山东北一带。日军尾随而来,攻势凶猛。
12月9日起,姚中英等部在紫金山连日与日军鏖战,伤亡惨重,只得退入南京城内,据守太平门。翌日,日军进攻太平门,姚中英率部与一一二师协同作战。激战多时,部队伤亡过重,阵地动摇。姚中英等将领奋不顾身,亲临前沿督战,终于击退日军进攻。
12月11日上午,日军第9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第18旅团(旅团长井出宣时)第36联队(联队长胁坂次郎)对光华门发起进攻,姚中英亲在城头协助师长李江指挥反击,屡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如此几次三番的激战,终于勉强支撑到12日下午6时许。这个时候,第156师接到上级命令向太平门集中,并准备突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友军各部依然在城墙上坚持抵抗,第156师的突然后撤必将动摇军心。姚中英于此时主动承担指挥第932团断后的任务,使第156师主力能够陆续退出战斗,向目的地集中。当姚中英完成任务,并率领第932团余部在12日晚上9时逐次退到太平门时,发现城门处一片混乱,第156师主力已经离城东去。
1937年12月12日,是南京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天。姚中英望着火中的南京城,听着震耳的炮声,看到节节败退的中国守军,心里感到莫大的痛苦和耻辱,决心率部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他机智地率部往日军兵力较弱的地带突围,并身先士卒,带头冲杀,不断与敌遭遇。最后,在突围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39岁。
姚中英生于广东平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中学毕业后,他得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并准备出师北伐,立即长途跋涉,奔向广州,考取黄埔军校第二期。在校期间,随黄埔军校学生东征,讨伐陈炯明。后又入陆军大学第八期学习。毕业后,在陈济棠部任独立第1师第2旅第6团中校团副,燕塘军校任上校教官。陈济棠下野后,任第4路军教导旅上校参谋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姚中英当即上书当局,表达自己及部下誓死救国、杀敌立功的决心。为了排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