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第三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1/3页)

    《净土十疑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页,甲三、偏念一佛疑。

    佛陀在《法华经》讲到一个偈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释迦牟尼佛依止大智慧的光明,观察我们三界流转的相貌,他说:在三界流转的众生,就好像是一个人住在一间起火燃烧的房子一样。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很多的痛苦,以及修行上的障碍。所以,基于离开痛苦、离开障碍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凡位菩萨,在修习成佛的过程当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离开三界,把出离三界火宅当做第一个目标。

    谈到离开三界,我们修行的方法有两种的差别:第一个是圣道法门,第二个是净土法门。这两个法门最大的差别,就是难跟易的差别。

    如果我们今天选择圣道法门,它的修学重点在于断惑证真,你要断除无始的烦恼跟罪业,你要证得二空的真如之理,那这个过程,肯定是内忧外患,障碍重重。所以我们看历代的祖师,甚至于三世诸佛在经论上的开导,基本上并不鼓励我们走这个**险的方式,因为成功率太小了,那这障碍也特别的多。

    第二个法门,就是我们说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修学的宗要在于感应道交,就是我们凡夫一念皈依的心情,跟三世诸佛本愿的功德,两个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这种感应道交的修学方法,相对于前面的圣道门,可以说来得更加的容易、更加的顺利。所以,不管是佛陀、不管是历代祖师,对这个法门是鼓励而赞叹有加。

    关于圣道门跟净土门、自力跟佛力之间的差别,我们在前面的两个疑问当中,都已经完全解释过了。当我们觉得离开三界火宅,是我生命的第一个目标,这当中我要选择净土门这种成功率比较高的修学方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净土的念佛,到底我是应该专心的念一尊佛,还是广泛的念许多佛?哪一个效果最大?这是我们今天的题目──偏念一佛疑。

    就是说我现在知道在三界流转,这个地方的障碍太多了,那我要到净土去,我应该念佛,那我要怎么念佛比较适当呢?是应该念一尊佛,还是要广泛的念许多佛?这当中的疑惑就是这个意思。回答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约着能念的心,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如果你广泛的念许多许多的佛,你今天念普光佛、明天专心的念普明佛、后天专心的念药师佛,你每一天都换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很难产生感应的力量。

    所以,从能念的心,你应该修一相三昧,你今天念这个佛、你明天还是念这个佛、后天还是念这个佛,你的成功率会比较高,这个是约着能念的心来说明。

    好,以下我们约着所念的佛,来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当中我们分成两小段:第一小段先发明正义,第二段再引经证明。先看第一小段: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这个地方是约着所念的佛来分别,到底念一尊佛比较好,还是念多佛比较好?这个地方是说,你刚开始只要念一尊佛就好,比如说你念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刚开始是得到一尊佛本愿的加持,其他的佛当然没有加持力;但是最后的结果,当你能够成就三昧以后,你可以同时得到一切佛的加持。

    就是说你刚开始只是念阿弥陀佛,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真正得到佛的根源时,是一切佛加持。为什么呢?我刚开始是念一尊佛,为什么到最后会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呢?

    它的理由是──以同一佛法性故。每一尊佛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普光佛有普光佛的本愿,普明佛有普明佛的本愿,但是他们的根源是同一个真如法性的,所以刚开始你有一个门进去,不管你哪一个门进去,到最后的根源是一样的,就是因为三世诸佛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体性、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你刚开始是念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单一佛本愿的加持,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一切佛的加持。那刚开始你是生于一个净土,但是当你到西方净土以后,你同时也可以到达一切净土。就是你刚开始是专一的成就一个功德,但是成就一个功德以后,其他的功德也同时具足。

    这个道理,有没有经典根据呢?以下就引经来证明这样的思想,我们看论文: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剎,佛身无有二。

    这以下,论主就引用《华严经》来证明他前面的观念。《华严经》上说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切诸佛的作用是有差别的。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本愿对你的加持;你念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本愿对你的加持,这个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尊佛的本愿不同嘛。但是等到你能够念到诸佛根源的时候,他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说到最后每一尊佛的根源是同一个心念的、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十力、同一个四无所畏,这个根源是一样的。

    这样的道理很难理解,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比如说天空清净的满月,它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但是天空中只有一个明月。这个明月它可以照在台湾,在台湾当中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它也可以照在美国,在美国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我们相信它映在台湾的影像,跟映在美国的影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从影像当中找到月亮的时候,它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你不管根据台湾的影像找到月亮,或者根据美国的影像找到月亮,它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从这样的一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三世诸佛这种我空、法空无障碍的智慧,他成就这种清净法身的等正觉,依止这样一个无差别的根源,他普现一切的佛身、普遍的成就一切的佛号、普遍成就一切的净土,但是他能现的这个佛的清净法身是没有差别的。

    这段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刚开始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念阿弥陀佛,他念观世音菩萨,刚开始的方便是差别的,但是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凡夫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是对立的,你跟他不一样,他跟你也不一样,但是佛陀的根源不是妄想,他是法身,所以法身的思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能够从一个根源,普遍的出现无量的差别;他也可以从无量的差别当中,回归到同一个根源。

    这个就是说明,你刚开始的方便是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

    以下再把这个观念作一个总结,我们看论文: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

    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

    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我们以譬喻来做一个总结。

    比如说,你在一切的月影当中,你随便找一个月影,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月亮,每一个人依止不同的月影,但是最后得到的月亮是同一个的。也就是说,你刚开始选择任何一尊佛去忆念,刚开始的加持力有差别,但是最后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你刚开始不要因为你念一尊佛,好像功德有所欠缺、有所不足,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刚开始念一尊佛,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完全没有欠缺、完全是圆满的,这个就是佛陀跟佛陀之间一种互含互摄的情况。

    近代有一个数学大师,叫陈省身博士,这个陈居士是华裔的美国人,他研究数学七十多年,从二十几岁,到他九十三岁往生,总共研究数学七十三年。他在数学当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零跟一的理论,他认为整个数学就讲两个道理:一个是一,一个是零。

    什么是一呢?一就是动态,我们看到很多东西应该要主动的追求,是动态的、积极的,叫做一。另外一个是属于寂静的,我们有时候看到人事的时候不动,这个就是零。

    一也可以表示刚强的、坚定的,零表示调柔的、善顺的。他这个理论提出来以后,他讲出一个譬喻,他说:你看一个人身体的结构就知道,我们外表皮肤、这个肉是柔软的,但是我们的骨头是刚强的,这就是宇宙间零跟一的配合。如果我们的身体全部是刚强的,那你就很容易受伤,整天伤痕累累;如果我们的身体全部是柔软的,你根本连站都站不起来。

    这种零跟一的理论,这个思想提出来以后,在美国的科学界,产生很大的震撼,特别是对整个太空的发展,有很大很大的突破。因为西方人是赞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