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第二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1/3页)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这个地方是讲到甲二、舍此求彼疑。

    前面的疑惑是讲到菩萨的慈悲跟智慧的问题,这个地方的疑惑,是讲到菩萨在修行当中,理观跟事修相互冲突的问题。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我们在修理观的时候是平等的,当我们观察我空、法空真理的时候,我们思维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是进入到一真法界,也就是说我们从一种对立的法界,回归到一个一分法的平等法界,在这个法界当中,没有娑婆世界可以厌离,也没有极乐世界好追求,也没有持戒跟不持戒的问题,这些对立的问题通通没有,那是我们进入真如三昧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从真如三昧出来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一个二分法的对立法界,持戒跟破戒的对立,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对立,这个时候就要善知取舍。

    所以我们不要用修观的意境,来混滥现实的生活,理观跟事修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你进入理观的时候,那个法界是平等的,你从理观出来的时候,现实的世界是一个对立的世界,所以你要把理跟事要弄清楚。

    好,这个地方是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们看第二个别答,别答当中分成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

    我们在修平等的真如观的时候,我们会从一个对立的世界,进入到一个不生不灭的世界。这个不生不灭是两句话:不生是一句话,不灭又是一句话。一般来说,我们经常活在生,存在;灭,不存在。你的生命体存在、你的生命体不存在,什么东西都是存在跟不存在的对立。那你入了真如观的时候,你是存在也不可得、不存在也不可得。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不生不灭的道理,是从哪里去体验的呢?就是在这个生灭因缘当中,你看到一切法因缘的和合,它这个时候就不守在自性空的真理,就显现出如梦如幻的现象出来。虽然有它现象的作用,但是它自性的本体是不可得的,所以这个空性是从缘起当中观空的,不能说离开缘起观空。

    就是说什么叫空?你看到它──生也没有真正的生,灭也没有真正的灭,所谓的生是因缘生,灭也是因缘灭,从本性来说它是不可得,这个道理叫做不生不灭。

    好,第二段就详细说明:

    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

    我们讲不生不灭这个道理,我们要先看事相,就是你要了解不生不灭,你要了解什么是生,什么是灭?

    我们先看什么是生?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刚刚我们上课的时候,维那师敲磬,大家听到声音的存在,声音生起来。那为什么会有声音呢?诸法和合嘛,因为有这个磬,有能敲的磬槌,然后敲这个磬,两个和合,这个时候,这个声音,从没有当中,突然间生,本无今有,显现出来。

    但是这个生,你怎么知道它是生即无生呢?因为它无所从来。如果这个声音,是有真实的自体,它一定有一个来的处所,它不会突然间来,它一定有它的处所。那你问说:刚刚我们没有敲磬之前,声音还没有出来之前,它在哪里呢?它潜伏在哪里呢?找不到。既然它没有一个来处,所以它是无生,它是自性空。

    什么叫不灭呢?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你现在去听磬的声音,已消失掉了。那你说磬的声音,刚刚还在啊,现在这个声音跑哪里去呢?找不到了。去无所至,所以我们讲不灭。

    也就是说,生只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我们安立做生;所谓的灭是因缘的破坏相,我们叫灭。从本性来说,没有真实的生、也没有真实的灭可得。因为它都是一个因缘相,因缘的和合,我们安立做生;因缘的坏灭,我们安立做灭,是这样子的。

    就是这个生灭的相,它是自性空的,所以安立做不生不灭,你不能离开因缘所生法来谈真理,所谓的真理,是约着因缘所生法而安立的,就讲这个道理。

    以下第三段就简别过非:

    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所以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要切记不要离开因缘所生法,而另外追求一个不生不灭的理体,就是你把因缘所生法跟真理切开来,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两个是分不开的;一个是约诸法的本体,一个是约诸法的作用,所以你不是说不求生净土就叫作无生;你不求生净土,你在娑婆世界,你也是一个执着。你说求生净土是执着,那你在娑婆世界也是执着。

    所以《维摩经》上说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看到清净国土是空,众生杂染的国土也是空,虽然看到诸佛的国土跟众生的国土都是自性空,但是从因缘上,也不妨碍菩萨广修净土,成就自力的功德,广泛的度化众生,成就利他的功德。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妨碍它的作用。

    你不妨观察娑婆世界是空,也不妨观察极乐世界是自性空,但是你照样求生净土,为什么?因为诸法皆空,因果不空、作用不空,作用是不能讲空的。你一个人空掉因缘、空掉作用,那是断灭空,你空只能空掉它的自体。

    我们上次讲文昌帝君的故事,文昌帝君他的生命有三个阶段:你看他十七世做一个士大夫,一个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十七世以后做一个尊贵的国王,到赵王如意的时候,一个人福报现前,就会跟人家产生瓜葛,有所求嘛,然后就跟吕后结下恶因缘,结果起了烦恼,第三世就变成一条大蟒蛇,就开始造恶业了,后来就招感全身是虫来咬他的身体。文昌帝君现在可能是一个大菩萨,假设文昌帝君他现在是一个大菩萨,他回顾他的过去──自性空,但是在他的过去当中,每一个自性空当中,所留下的作用是不空的。

    他曾经做过十七世的士大夫,现在他回顾是毕竟空,因为去无所止,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但是他累积那些读书的善根、智慧的善根不空,是不是?他曾经做过大蟒蛇,之后造的那些杀业也不空,他以后即使是一个圣人,也要为他的罪业付出代价。当然圣人在受果报的时候,没有痛苦,没有痛苦是一回事,只要你过去的杀业在,就算你是一个圣人,你照样要受这个如梦如幻的痛苦果报,这个因果是不能空的。

    我们要把空跟有分开来看,比如说你拜佛,你在拜佛的过程当中,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身口意这样的造作,它是不是生灭变异的?你也可以说拜佛的本性是空,因为它是生灭法,你看你拜完佛以后,那个拜佛跑到哪里去了?找不到,那个影像找不到了。

    但是这个拜佛,在你的生命当中,累积了一种功能、一种潜伏的功能,那个功能不能讲空,它会引导你的生命趋向安乐的果报,这种潜伏的功能你不能讲空。

    比如说你造了杀业,你杀死一只蚂蚁,你在杀的过程当中,是生灭法,剎那剎那生灭,但是你造完以后,累积在你心中的那个功能是不空的。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个地方你要清楚,你不能以理碍事。所以菩萨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菩萨他也知道净土是自性空、娑婆世界也是自性空,但是他还是炽然的求生净土、炽然的广度众生,这二个没有障碍的,理不障碍事,事也不障碍理。

    这个地方,大家要好好体会。这个地方,说明往生净土是不违背二空真如之理的,因为一个是理、一个是事,这两个是没有冲突的。

    下一段就说明唯心净土的问题,这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这个地方是一个简略的说明。说佛陀在解释生命现象的时候,他把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讲真谛,一个是讲俗谛。佛陀在解释生命的时候,往往是把生命分成:一个是体性,一个是作用。

    所以我们在讲体性的时候,要怎么讲呢?要不坏假名,而说二空之相。你说一切法空,但是在空中,你不能违背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因果是不空的,你这样的空才是真实的空,空不能破坏因果的作用,就是你这个真谛不能破坏俗谛,这个真谛才是真的真谛。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看下一段,第二段就说明什么叫做唯心净土的道理: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

    从二谛圆融的角度,什么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达空性的人,他的心情是炽然的求生净土,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但是他非常的厌恶娑婆世界。为什么呢?虽然生体不可得,但是作用,娑婆世界它所带动的这些杂染的作用,这一部分是不空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无生。

    所以说,心净故即佛土净。你想要到清净的国土去,你一定要净化你的内心,你想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不是你佛号念得很多就能感应道交,你的内心一大堆颠倒、妄想,你怎么求生净土呢?佛陀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颠倒的,这两个怎么能够感应在一起呢?本质不一样嘛!

    所以为什么往生净土,一定要正念分明?

    我们不要求你的业跟佛陀的业完全一样,这样子强人所难,因为佛陀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我们才修多久!所以往生净土,我们不强调业相同,但是强调你的念头跟佛陀的念要相随顺,起码,比如说我跟他心心相印,那你们两个本质不相应,能够心心相印吗?你的心是杂染的、颠颠倒倒的,佛陀是清净的,这两个怎么相应呢?你说!

    所以说你一定要心净,你才能够正念分明、才能够感招弥陀的本愿摄受,所以求生净土。所以心净故即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