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0章 恋财帛甘陵王合股 (第2/3页)
他甘陵国中千石大员,只有崔逢一个外人,还只是个舍人,便已猜出这位甘陵藩王的产业应该是由崔逢帮忙打理。
果不其然,众人分宾主坐定,刘忠只讲了几句便将事情扯到了商路之上。
“仲兴不知,如今冀州黄巾虽然即将覆灭,但青州黄巾不知还要纷乱几年。甘陵国虽临渤海、乐安等郡国,皆有海盐出产,但万一被黄巾攻下,我甘陵数十万百姓便无盐可用,孤深以为警。“刘忠神色凝重地说道。刘正闻言,心中已明了刘忠之意。“孤闻仲兴手中有好大一片盐田,徐州之盐质优价廉,是以孤想若是能从东海贩运些海盐过来,俗语云狡兔三窟,我甘陵百姓多条盐路也能多条后路……”
刘忠之前去找刘虞谈过,只是刘虞不接茬,后来刘忠才知道是他拜错了神仙,刘虞虽然是一家之长,但实际负责整个郯县商路的是他那个天资聪慧的儿子刘正。今日遇到正神,刘忠
刘忠说了许多,刘正自然听得明白了,无非是想卖东海之盐。刘正甚至想说这刘忠堂堂一个藩王,这些话说得也有些太直白了些,有些失了身份。
不过刘正不知道的是,如今在徐州、兖州与自家合股的东海王、琅琊王等藩王早就赚得盆满钵满,让其他诸侯王欣羡不已。在刘虞与刘正没到冀州之前,刘忠就已经盯上了他们家。刘忠之前没在刘虞处得到想要的东西,此次刘正来了,岂能放过!
刘正闻言,心中已明了刘忠之意。他微微一笑,说道:“大王所言极是。臣手中便有好大一片盐田,徐州之盐质优价廉,若能从东海贩运些海盐过来,既能解甘陵百姓之困,又能为大王增添一份产业,岂不是两全其美?”刘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说起这盐业,虽然从武帝、桑弘羊开始,大汉便开始了盐铁专卖。不过自光武中兴之后,地方豪族并起,外加汉廷数代幼主更迭,中央对地方之掌控力日衰,盐铁之利,遂由中央之手,悄然滑落至豪族囊中。
但盐铁专卖毕竟是国策,这国策当然是用来保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地方上的盐铁专卖从中央过渡到了豪族手中不假。但刘正是汉室刘姓,便是天下最大的豪族。试问诸藩王之中,哪一个不是家大业大,子孙众多,若能多为后世积累些财帛,又何至于数代之后,子孙落魄至卖草鞋为生。
正因如此,刘正便联合各地的虽无实权,但名义还是一方诸侯的刘氏藩王,从东海开始,以极快的速度从徐州到豫州铺开了他的商路,之前还通过董卓的关系去到了并州凉州,只不过如今刘正的盐业还没有伸到冀州而已。
然而,刘正心中亦有疑虑。若是东海盐进到了甘陵,那之前甘陵原有的盐商怎么办?要知道此时敢贩盐的都是豪强,刘正可不会随意为了甘陵王而得罪他人,一起发财方为长久之计,之前在徐州便是联合了糜氏。莫非,这甘陵之盐,乃是崔氏所为?“敢问这甘陵之盐可是崔氏产业?”
崔逢闻言,立即明了刘正之意,为了打消刘正疑虑,遂笑道:“少君多虑了。昔日我甘陵国内海盐,皆由渤海供应所掌控,崔氏并无此等生意。不过,如今甘陵遭黄巾之乱,田土荒废,崔氏损失惨重。族中子弟,多无生计,是以欲再寻一财路。大王体恤民情,便将盐业之事交由崔氏打理。”言罢,崔逢朝刘忠行礼致谢。
刘忠见状,亦附和道:“是啊,崔氏是本乡本土,这甘陵之盐总要交给甘陵人才放心啊。”
如此刘正便心中明了,崔逢虽然官位不显,却是代表甘陵崔氏。崔氏要出头抢渤海人在甘陵的盐业生意,刘忠在后面给崔氏撑腰也能分一杯羹。至于刘正,只是个出货的,谁也不会得罪。
且说这甘陵崔氏,虽为甘陵大族,但比起涿郡崔氏来,底蕴尚显不足。要知道,涿郡崔氏,可是出了崔烈、崔寔等名士。
至于甘陵崔氏,要想进化成那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还需等到崔琰、崔林等后辈崛起。不过如今崔琰尚只是郑玄身边的一名声不显的弟子,而崔逢却已动了光大门楣的心思。
“既如此,此事可行。”有这种好事刘正为何不答应,且他日后要在广宗为县令。甘陵是邻国,日后少不了有叨扰刘忠、崔逢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