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下三论! (第3/3页)
正大众的思想观念,消除歪邪理论,抗拒人们的错误行为,批驳那些放纵的言论,继承禹、周公和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
我儒家亚圣孟夫子,曾经在滕文公一篇中批判过。
比如兵家。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故此,兵家为万恶之源。”
三公子赢天当即反驳道:
“好一个“大罪也”,反抗齐国入侵的曹刿也“善为战”,帮助赵国、韩国抵御魏国侵略的孙膑也“善为战”,都是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喽。宋襄公倒是好仁,天下无敌了吗?”
那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又继续道: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法家,乱世之祸根也!”
三公子赢天当即反驳道:
“孟子自己倒不是民贼,然而李悝、吴起、商鞅的改革实实在在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孟子遵循尧舜文王之道;一味复古守旧,几乎没人愿意听从他的建议,自然也谈不上良臣。”
纵横家
那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再度滔滔不绝道:
“曾有一个叫景春的人问孟子: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他们一生气诸侯都害怕,他们如果安静下来不做事情那么天下就安定下来了,像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不是大丈夫吗?
孟子直接答复:“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什么是大丈夫?
孟子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耳熟能详,不必翻译了。在孟子看来,纵横家那种权谋手段是彻彻底底的小人行径,君子不屑为之。
这里也就可以看出儒家高尚的道德情怀,以及正派的人生态度。
故而,纵横家皆乃弄权小人之辈!”
三公子赢天摇头大笑:
“虽然说纵横家的道德低下让人唾弃,但人家的政治水准还是有的,反观孟子,他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方官,但绝对不适合主政国家大事。
孟子在政治能力上还真不一定有嘲笑纵横家的资格。
本公子告诉你们所有人!
之所以战国时期的儒者们总是难以实现游说目的,“仁政”理想终不得推行,恰恰正是因为他们摈弃了纵横学的游说方法,只知直言快语、自说自话,令人雾里看花,难解真意。
总之“成也君子,败也君子”,这其中的是非对错,实难论断。
若强辨是非,恐成一执之论,不免要引得片面之嫌了。”
那个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继续道:
“再说说你们墨家!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墨家对所有人都讲平等的兼爱,会让人们没有了父母的概念。
在儒家的观念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是生而为人之根本。
例如孔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尚在的时候,身为子女不应当出远门,让父母心中挂念。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一定要出门,那么也一定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
但若按照墨家的观念,所有人都应当被无差别的平等爱戴,对父母的爱和对陌生人的爱应当是一样的。
构建博爱社会之本心虽好,但如此一来,人们便完全可以弃父母于不顾,想去哪就去哪,孝顺父母的义务就丢掉了。
这种社会风气一旦形成,那么人伦大道岂非要崩塌?
除了这一点之外,孟子对墨家的“节葬”也是有异议的。
孟子曾经举例来告诫墨家的学者夷之,他说: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古时候也有不厚葬自己父母的情况,当时人们的父母死去,他们便将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但过几天他们路过山沟的时候,发现父母的尸体被狐狸啃食,苍蝇蚊子到处都是。
看到这种惨不忍睹的场面之后,他们无不大汗淋漓、闭目不视,于是他们便重新土葬了父母。
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就是因为他们内心产生了愧疚,没有人能够眼睁睁看着父母的身体被如此摧残而毫不动摇的,这是人之本性使然。
孟子告诫墨家夷子,人天生都会爱自己的父母,这种对父母的爱就是与众不同,你们那样无差别的爱,甚至连父母死后都不予厚葬,那是违反人性的行为,是绝对错误的。
紫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