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八十七章 百舰出万炮鸣(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百八十七章 百舰出万炮鸣(中) (第2/3页)

们的惊呼声,可随着见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各国使节也能够猜测出,在清国,除了正规的陆军之外。还有另一支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的人数绝对不少。

    而这些人,有些是在田间耕作的农夫,田埂上如野营一般,架起来的步枪,看的众人心惊胆颤,看的沙俄公使伊格纳提耶夫后悔不已,若是沙俄的百姓,也有这样的装备,恐怕东欧平原就不会那么轻易的陷落了。

    这一路,欧洲的使节们越走越是心惊,从水手和翻译口中得知,那些佩戴枪支的清国百姓,或是农夫、或是商团、亦或是沿途护卫水道的民兵,这些在欧洲世界,并不罕见,但罕见的是,这些人在野外几乎全部都佩戴着枪支与刀剑,从直隶到山东,从山东到江苏,经洪泽入长江,由长江入太湖,经太湖支流再入长江,过长江进洞庭,由洞庭入湘江,经由湖南支流水路进入珠江,昼夜不息的船队,历经二十天才将一众欧洲使节送到了广州城下。

    原本十天的航程,被杨猛随心延迟了十天,这二十天之中,杨猛不仅拖垮了一路跟随的有心人,也拖垮了欧洲诸国对大清展开海战攻势的信息。

    不用杨猛刻意的安排,只要船队经过杨家商行与农庄所在的区域,欧洲的使节们,自然可以看到大批大批佩戴枪械的清国百姓,这一路走来,欧洲使节们看到不带枪的平民百姓,远远少于带枪的,原因更简单,一般的平民百姓,这个时候谁会傻逼逼的走南闯北?

    不经意的巧合,让欧洲诸国的大人物们,错误的估计了清国步枪的普及率,从最初的一成,到最终的七八成,这样的误解,对杨猛来说是多么美丽的误会?

    虽说清国百姓佩戴的枪支,在各国军方人物眼中,都是属于军队的淘汰货,但步枪终归是步枪,其杀伤力是毋庸置疑的,清国官方统计的人口是四亿,即使按三成的普及率来算,清国也有一亿多支步枪散落在民间,这对欧洲诸国来说绝对是个灾难,这一亿多百姓,在清国皇帝的眼中,只是百姓而已,但在懂行人的眼中,这些就是未经训练的军队呐!

    一亿多军队,不管其年龄层次多么杂乱,也不管其战斗力如何,这样数量的军队,都是不可战胜的,太多!

    想到了这些,以英法德三国为首的大人物们,只有在夜里淌冷汗的份儿了。

    欧洲使节团的组成,给了欧洲众人辨别真伪的能力,对各国的高层来说,他们宁可不要这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一路走来,欧洲使节团所看到的清国百姓,都是在进行着正常的活动,完全不是被安排在沿江一带的。

    这一趟旅程之中,许多意外的航程,都是由俾斯麦、斐迪南、格莱斯顿指出,清国的杨公爵安排的,对于三人这样的要求,杨猛也乐得满足,凡是驳船通航的水域,全部都是杨家的势力范围,带枪的人多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杨家势力,除了农庄就是武装,武装人员要训练农庄的百姓用枪,沿途看到的枪支多一些,也就不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