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六一章 玉石巴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六一章 玉石巴扎 (第2/3页)

捣来捣去。哗啦哗啦的石子撞击声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空气中弥漫着辛辣的“孜然”味,触目便是维族姑娘华彩乐章般的服饰,几头小毛驴各自拉着板车,旁若无人地来回穿梭,西域风情袒露无遗。

    小商贩们将收购来的玉石珍品摆放上地摊,高声叫卖;维人手中捏着几粒碎玉,围成一堆一堆;有的怀揣奇石美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兜售,和同行相互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随着外界对和田玉的进一步认知,爱好和田玉的群体在扩大,和田玉市场前景看好,当地也出现了一批专门倒卖玉石的二道贩子。内地的玉石商人也看好和田玉的市场前景,纷纷前来投资设点购买优质玉石,然后运往内地进行加工销售。

    和田玉石巴扎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另一个玉石巴扎在玉龙喀什河边的洛浦总分水闸口兴起。夕阳西下,白天挖玉归来的人们,在巴扎上出售自己的玉石;因为是和田玉的初级市场,二道贩子也前来争相购买刚刚采挖的上好玉石;小商贩们把烤肉、抓饭、包子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各种小吃带到巴扎上叫卖,青烟、烤肉的香味和吵杂的人声交织在一起……

    说到和田玉石巴扎,还有一段形成过程。听司马义讲,1985年以前,和田还没有玉石巴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田玉石巴扎就慢慢形成了。时间是每周五和周日,因为每周五是当地穆.斯.林群众做礼拜的日子,传统上每周五在和田市大清真寺前有一个小集市,维.族群众做完礼拜后,就在大.清.真寺附近拿出随身带来的和田玉互相欣赏、买卖,一些玉石商贩也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在的玉石巴扎。

    听了司马义的介绍,张天元笑着说道:“其实你说的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和田人售玉自古有之,据史学家考证,《管子》一书中的‘禺氏之玉’,就是以售玉部落命名的玉石,‘禺氏’就是‘月氏’的音译。不过,在历史上民间公开进行和田玉交易是很少有的,如清代就严禁民间交易,和田玉实行官办。”

    司马义摇了摇头道:“那就不能叫市场了啊,哪像如今和田玉市场火爆,普通老百姓只要来到和田,就可以实现拥有和田玉的愿望。”

    张天元点了点头道:“这倒也是,和田玉在古玉器中的地位的确非常高啊!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我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我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素有‘东方艺术‘的美称。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我国对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用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张老板你知道的还真多。你先等会儿,我去找个朋友来。帮咱们领路,他熟悉和田巴扎,所以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卖出价格比较高的玉石。”司马义笑了笑道。

    “行,那我们就先等在这里。”张天元见既然已经到了和田巴扎了。和就不着急了,在司马义去找人的时候,几个人买了几串羊肉串吃了起来,好久没吃到这热乎又好吃的东西了,还真是滋味特别好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