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选择 (第2/3页)
件发生,当然这必是被识货的人看出是真军帽。
文***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一千六百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
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在当时,有一部分青年是“满怀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所谓“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爷爷,广阔天地炼忠心”。
一些人为表示扎根农村的决心,甚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有的到天安门广场、烈士纪念碑前宣誓:有的不顾父母反对,从家里偷出户口簿办理迁移手续。
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强制离家、迁往农村的。
与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较,知青们普遍感觉在农村生活很艰苦。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分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分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
知青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当然无法继续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文化生活也几乎没有,但他们干农活也很卖力,为建设农村、建设边疆出大力、流大汗。
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离开了城市,城市里工作的机会当然也就多了,到那个时候,随便就可以换个工作。
说白了,之所以有上山下乡这个运动,还是因为人口太多,没有就业机会,只能让他们到农村去。
不要以为这就是全部,并不是,这说的只是六八年这一次而已。
从五几年开始,就有上山下乡的知青,不过很少,从六六年开始一下子多了起来。
六八年走的只是六六,六七,六八年这三届,六六年还走了一大批。
从刚开始到结束,一共有六千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老三届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二姐,其实这也只是一个过渡,先在街道上干着,这样的话,有什么好位置你也能早点知道不是!”
“呃!”听到叶麟这么说,二姐愣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这倒也是,那好吧,我去。”
“这就对了吗?家里人还能害你不成?”老太太说。
“奶奶,这好像有点不对啊?不是说我的吗?怎么让二姐去了?”三哥这时候问。
“行了,你不是不去吗?再说了,你二姐年龄比你大,就算是轮,也是先到她。”
“呃!那好吧。”
二姐工作的事说完了,陈静这时候看着叶麟问:“你怎么这个时候来了?”
“我在家也没什么事,想着你这边应该缺花生瓜子,就送了一些过来。”
“花生瓜子?”听到花生瓜子,三哥的眼睛亮了一下,连忙看向叶麟拿过来的那个袋子。
“我已经买了。”陈静指了指她刚才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