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7章 想法、拍摄和摄影机 (第2/3页)
来这里念书,我爸一年差不多要付三万元。···对!是没错,只是我爸是在原来的学校教书,我早上和他一起去学校。如果来这里念书,我每天得乘坐地铁,还要坐摩托车,总共花费16元。8个月扣掉了法定假日,相当于170天,一年总共花费2720元,还有午餐费,原本学校的午餐荤素两样一共4块钱,但这里却要7块钱。还有其他杂费,像校服和文具,所以我觉得来这里读书是不划算的。”
“Cut!这条过了!”不得不说小小的发挥超乎李想的想象,这一大段台词说的冷静克制,小小为了这个角色还特意晒黑了点,女学霸的样子演绎的有模有样。
第二场戏是李里群老师扮演的父亲向女校长介绍自己女儿,他的语气虽然很平静,但声音中透着那股浓浓的骄傲,却能够让人清晰地感觉到。当小琳分析完原因之后,李老师的表情充满了尴尬又不失礼貌地微笑,同时还有着一丝自豪地对校长说:“这就是数学竞赛冠军。”
李老师的表演行云流水,生活气息十足,真的是好演员啊!李想暗自感叹着。虽然李老师不太挑戏,不论剧本好坏也愿意演出,甚至被人戏称为“烂戏王”。但还是那句话,只有烂剧本,没有烂演员,即使再烂的戏,你也挑不出李老师演技方面的毛病。
也许是应了那句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剧组人员磨合期非常短,就迅速地进入了状态,导致这第一天的戏份拍摄的异常顺利,偶尔NG个一两次也很快就调整了状态,重拍基本上是为了多一点剪辑的素材。到了下午5点,计划中的第一天的戏份就拍摄完毕了,速度有点超乎李想的想象。
科技的进步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一点在电影拍摄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数字摄影机还没有出现以前,电影的拍摄极其繁琐,不过同时也充满了庄重的仪式感。电影胶片本身的成本就很高,同时还有可能在更换、运输、转码等各种环节出现损毁,这就要求剧组必须把犯错率降到极低,但即使那样电影也有可能折了,因为你不知道胶片最终冲洗出来之后是什么效果。
胶片时期的大部分电影人,对工作的敬业程度都超乎你的想象。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始终保持那份勤劳刻苦的,所以说世界的发展最终是由懒人推动的。因为懒着走,所以发明了自行车;因为懒着骑,所以发明了汽车;因为懒着开车去超远的地方,所以发明了飞机。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是不是也变的更懒惰了呢?
当数字摄影机出现之后,基本上影像的一切,尽在掌握。摄影师和灯光师能清楚地看到光影的最终效果,并据此做出实时调整,直到最佳。它带来的这份便捷和自由度,是胶片摄影机远远无法企及的。就比如现在,如果按照胶片电影时期那么拍摄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