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xbiqugu.la
第五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1/3页)
《净土十疑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页,甲八、十念得生疑。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的法门当中,它修学的一个特色与不共其它法门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佛力加被的法门,要是按照一般的说法,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在一个本尊相应的修学过程当中,它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所以古德常说: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也就是净土的整个修学当中,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的目标就是使令你这个明了的心,跟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功德,心跟功德这两个能够感应在一起,这就是净土宗的成功。
讲到感应道交,早期净土宗的传承当中,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个是慧远大师的方法,第二个是善导大师的方法,我们先说明慧远大师的方法。
隋朝的慧远大师对于感应道交,他的方法是观想念佛,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当做所缘境,而观想念佛最终的目标是成就念佛三昧。所以慧远大师认为:我们凡夫的心跟弥陀的功德要感应道交,你必须要成就一种定心,禅定心,所以慧远大师感应道交的思想,是定心感应的方法,你必须在明了寂静的心中,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个是慧远大师提倡的法门。在那个时候,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也很多人成功。
到了唐朝的善导大师,他提出散心感应的看法,他认为:感应道交,其实观想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以持名念佛,为最好感应的方法。他的理由是:观想法门,境细心粗,观难成就。说是所观境太过微细,你去观想阿弥陀佛的白毫光、整个相好,这个境太微细了,而我们能观的心太过躁动,所以这个观想很难成就。所以善导大师认为:你就专心的听你心中佛号的声音,这个是来得比较容易。
所以在整个所观境当中,善导大师提出的是持名,而他的目标是散心感应。他认为跟弥陀感应道交,不必然是定心,散乱心也可以。但是善导大师提出一个原则说:你必须要一心归命。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凡夫的心跟弥陀的感应道交,重点不是在你是不是得到禅定,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你对阿弥陀佛的那个强烈皈依的心,这个才是重点。
善导大师提出了散心的感应,提出了持名念佛,使令念佛法门所加被的根机更加广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从唐朝以后,大家所采取的念佛法门,都是以善导大师的持名念佛、以散心感应的方法,来当做修学的宗旨。
到了宋朝以后,因为禅宗很多的大德转到净土,所以提倡禅净双修。特别到了明末的时候,禅净双修到了颠峰的时代。但是你看看禅净双修的内涵,也没有离开善导大师的持名念佛,没有离开善导大师一心归命的内涵。
善导大师提出了散心的感应,但是有一个最低的标准,他的最低标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主题──十念得生。他说:你要在散乱心跟弥陀感应,你在临终的时候,必须具足十念的相续。这个法门是来自于弥陀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善导大师等于是把第十八愿的思想,广泛的提出来,而整个净土宗的思想,就得到一个定位,就是往生的最低标准,就在临终的十念。
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想,也是有很多人产生质疑,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
甲八、十念得生疑
十念得生疑这个十念,是指临终的十念,这个地方是说,只要临终的十念,必定能够得生;只要临终十念,必定能够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人提出了疑问。我们先看疑问的内涵:
乙一、征问
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这个人提出质疑说:我们念佛人,我们不是圣人开始念佛,我们是凡夫的时候开始念佛。凡夫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已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凡夫跟圣人的内心最大的问题,就是凡夫心中有罪业。这个罪业不只是前生造罪,即使在今生的一期生命当中,在我们还没有遇到佛法的善知识之前,我们也造了很多身口意的罪业,所以我们观察我们的内心世界,是罪业深重。
就是说我们念佛的人,刚开始的起点,不是在一张白纸的时候去念佛,而是在一种罪业深重的因缘当中开始念佛,这样子怎么说在临终的时候,只有十念的佛号就能够成就往生呢?
这个地方,十念我解释一下:
历代祖师在解释十念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解释,就是说这个十念指的不是一个数目,十念是一种概念,是比喻短暂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造的罪业是这么长的时间,无始劫来在心中已经熏习了很多的罪业,怎么说在临终的时候,这么短暂时间的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超出了三界的轮回?从因果的道理来说,这怎么会通呢?
我们只要稍微学习过唯识,大家都有个概念:我们阿赖耶识有很多善业的种子、也有很多罪业的种子,临终的时候,到底是哪一个业先得果报呢?学唯识的人都知道答案,那就是强者先牵,按照次第,一定是业力强大的种子先表现出来。
我们一般说,无始劫造的罪业应该是强者,你临终的十念应该是弱者,就从一个强弱的角度,而产生质疑。
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总标念一遍:
乙二、释疑
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智者大师先作一个总标说:我们总是认为我造罪业的时间特别长,你看我过去生有很多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造很多罪业,这个业是特别的长,所以应该是重;我今生的念佛,是在临终的时候,具足了十念的相续,时间特别短,所以这个业是轻。智者大师认为这个思想是错误的,他认为所谓的重业、轻业,不在造业的时间,我们应该从缘起道理,从三个角度来加以比较,才能够决定这个业的轻重,才能决定招感的决定性、不决定性,重点不在你造业时间长短,从三个方面来决定。
哪三个方面呢?
一者在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那个能造的心有差别,那个心有差别;
二者在缘,你所造的境缘,你是在什么境缘造作,这个缘也有差别,这也是一个判定的因素;
三者在决定,你在造业的时候是决定的、还是犹豫不决的,这个地方也是决定轻重的一个差别。
就是说,我们从时间上判定业的轻重,这是错误的概念,应该从能造的心、所造的境,跟你造业的时候决定不决定来判断。
这个地方,是先把业力的轻重判定的方式作一个总标。以下我们就各别解释,首先我们看约在心: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我们先看看我们造罪的时候的心态是怎么回事。
一个众生他会造罪,那个能造罪的心是怎么有的呢?是从虚妄的颠倒生,这个重点在虚妄这两个字。为什么一个人好端端的会去造业呢?他就是有一个虚妄的妄想生起。
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呢?简单的讲,我们身为一个果报,我们有六根──眼睛、鼻子、嘴巴等等,这个六根感受的功能,跟六尘相碰撞的时候,根尘相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一个心识出来。这个心识大部分来说,都是盲目的、情绪的念头。
比如说现在我要去骂一个人,这个骂一个人是一个能造罪业的心,就算我还没有产生行动,那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个人,或者耳朵听到某一种声音,你根境没有碰撞,你是不可能产生念头的。那么你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态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个、它是直觉性的,他绝对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