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九章 工业和需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九章 工业和需求 (第2/3页)

是李哲很重视的职业,在流民中,每当有了一技之长的流民们前来投奔的时候,李哲就会吩咐分门别类的将工匠造册,将其分别安排到一起,每日里派工和供给都于普通流民不同。

    靠这样的手段,如今,李哲手下已经积攒起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匠作营,也初步的拥有了组织大规模生产的经验,辎重营里如今那一千五百多辆大车可是实打实的工业产品。

    在这些大车的生产过程中,李哲开始注意起流水生产的问题。一经询问,原来此时已经有些类似于流水线生产的制度,在大汉官方的匠作监里面,成千上万的工匠们大规模的打造军器都是靠这个来的。只不过由于水平的参差不齐,只能局限于一些简单零件的打造,而由于精度的不够精确,效果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好。

    但即使如此,其发挥出来的生产力也是非同小可,和北面游牧民族作战时,堆积成山的弩箭和各种军械就是明证。

    流水线工业和度量衡制度是紧密相连的。

    两汉的度量衡比起秦朝的时候没有太大的进展,基本上是沿承秦朝时候的度量衡制度,而秦始皇千古一帝,那也不是白给的,建立起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度量衡制度,被汉朝全部继承了下来,而到了著名的疑似穿越者王莽手里,度量衡也有了一个精确度的极大进展。

    王莽的改革涉及很多,其中度量衡的改革一直为后人称颂,他做了一个铜质圆柱体的容器作为度量标准,被称为新莽嘉量。新莽嘉量将容积和尺度的度量精确的集中到一个物体之上,设计巧夺天工,堪称绝妙,完全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最高水平,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件著名的传世珍宝。

    因此,在度量衡制度上官府做的还是不错的,以这个时代的工业化水平而言,已经算是基本完善了。

    可能欠缺的就是执行了。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历史决定了古代的官府组织能力极其低下,很多地方政令不通是常有的事,就是有再好的制度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下去,所以民间才会有天高皇帝远的说法。

    因此,在度量衡制度的执行上,地方上的水平和匠作监这样的专业国营大厂相比就要差得远。朝廷的体制一崩溃,整个社会的工业生产力就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