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家风传承 (第2/3页)
开口说道:“四儿也不必如此,说起来这也算是吾家的一项传统,只是你接受考验时候稍早了点。至于说考验的结果,其实接受考验的除了极有限的几个先辈外,大家的差别有限的很,嗯,我当初也差不多如你一般。”
亚日闻道后,情绪方才略有好转,不由又好奇的问道:“传统?什么传统?”
“自然就是这个考验本身就是这个传统,到了适宜的年岁,家里是要组织的。平日里不许说,也不许议论,尤其是对家里未经传统考验的子弟后辈更是严禁讲起。虽说考验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但这是一个好的传统,只有经历之后方知其宝贵,日后你也便会自知。而且将来你也是有必要把这项传统延续给你这一脉的后人的,至于这个传统的考验或者说意义是什么,我暂先不说明,容你日后自己思考,切不要人云亦云。”
亨书勤接着又说道:“这个传统的出处是先祖当初读史时,自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感而发所来,也为了后世子孙务实求真,避免夸夸其谈所创。竟是也由此开创了吾家家风,所以吾家虽历经数个朝代数十辈人,却也能安身立命,自强图存,少有不肖,延续至今,其实在是居功至伟。”
亨亚日一时哑然,听得云里雾里,但总觉得有些玄玄乎乎、神神叨叨的,却看见父亲一本正经的样子,又自压抑了一番胡思乱想。
“就事论事,四儿你自是吃过韭菜和蒜苗,禾苗也在书本上有学,自以为有了这些见识,所以会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好像天然就知道这些东西,自己也可以分辨得出来,说起来是头头是道的。可是真当事物放在你面前时,虽然自己通过仔细观察,也清楚知道了这几个中间的差别,但依然不能对上号,也却才知道事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无法依据自身的认知把它们一一对应出来,可是如此?”
亨亚日红着脸,答道:“是的,父亲。”
“通过这个传统考验,你想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且不说,你自己体会体会看。”
亨亚日沉默了片刻,才有恍然大悟之感,若有所思道:“我觉得以前教习讲过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可能和这个意思差不多,只是当时理解的也不够深。其实也是不明就里,说来惭愧的很,自以为学到了一些知识,明白了一些道理,竟是有些自大了。”
亨书勤点了点头,貌似满意,不知为何的,双手微动,终是想到颜面克制下来,说道:“你能有这样认知我很高兴。你年岁还小,尚需时日,以后你或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体悟,有时会有两种甚至多种思虑,这些思虑还会左右冲突,有些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然而这世上却极少有人能把这些冲突都想通透,而能想透的都是顶顶了不起的人。你先生或是我认为的这种了不起之人其中的一个,只是毕竟我们后来些年联系日少,现在他具体到了什么程度,我亦不好乱猜。只是就以前我们交往来看,当世了不起之人中必定是会有他一位的。”
亨亚日一时听得也是似懂非懂的,不过既然父亲夸赞,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于是就点了点头。一旁王伯也是脸露笑意。
“其实还是有一种方法是可以来帮助你判断的,只不知你是否想到,当然了,我当年也不曾想过这一点。”
亨亚日灵机一动,说道:“父亲说的可是这味道么?就是说通过品尝它们的味道,明白中间的差异,找回自己熟悉的记忆来帮助自己识别区分。毕竟我在最早先认识它们的时候,最主要的方式也就是把它们当菜吃了,这味道可能比这形象的辨识度更高,只是这生熟之间味道上会有多大的分别,我也并不是太清楚。”
亨书勤笑道:“说的很好,就是这样。虽说生熟之间的味道确实会有差别,但也并不脱离原味,不可能韭菜炒出蒜苗味儿来。”顿了顿后,又说道:“好了,暂时先这样。品福,你去看看午餐准备的怎样了。早点吃得太晚,中午简单点就好。我们吃完饭,就准备出发归家吧。”一旁观戏的王伯答应一声就出门去了。
父子俩一时相对却都也没有说话,亨亚日从父亲身边退开,拿了本书回坐至桌旁,这才坐定下来就看起书来了,这回却是算术一科。亨亚日看书途中,还一边看,一边屈伸着指节,一边口中小声的似是念念有词般,有时还会把书本平摊在桌面上,双手托腮扑在桌上,目光迷离,冥思苦想状。亨书勤并没有取书来看,却站起身体,来到亚日背后厅堂临窗一侧轻轻地来回踱步,边踱步,边活动一下身体,扭扭头,动动胳膊,摆摆腿,有时还望望窗外风景,又小心避免被儿子看到扭腰摆臀的样子。只是怕影响儿子看书,亨书勤的动作幅度都不甚大,避免发出声响,一时屋内无声。
少顷,敲门声传入,父子二人都即停止了动作,亚日把书收起放好,父亲也缓步回到太师椅上坐定。王伯打开房门,带人把午餐传进屋里,上桌摆好。但见上得却是三菜一汤一小碟,两个竹筒包饭,二副碗筷,顺带的还有一磁壶热茶。一盘红烧小鱼,一个酱卤牛肉,一个时令的春韭炒蛋,猪肝蛋花汤,小碟里面是腌制的酱豆,种类不多,做的也很精致,配料点缀,样子美观,闻起来亦是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