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 22 章 (第3/3页)
来买鸡苗,还热心指路。
今年家里地多了,赵来贺巧娘两个人自然是忙不过来,正商量着忙上一两个月,赵丰年却建议雇人。
赵来贺跟巧娘面面相觑,“那不就成地主老爷了嘛,像什么话。”
“但是娘跟爹又要送我去学堂,又要养鸡喂鸡,确实忙不过来,而且娘你想想,你如果孵鸡苗,孵四百只,少说能赚六七百文,雇人的话,一天十文钱,贴补一顿晌午饭,伙食费就按五文钱来算,一天就是十五,咱们家七亩地,请三个人足够了,那一天便是四十五文,十天就是四百一十五文,凑个整,算五百文,拿卖鸡苗的钱还能剩三百文,关键是人轻松了,也不至于累出病来。”
夫妻俩仔细一咂摸,越想越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这事很快就定下了。
在村里,帮人家收麦子十文钱一天,还包一顿晌午饭,确实有大把人乐意做。
等一家人回过神来,发现今年春种居然没怎么劳累就过去了,柳巧娘也觉得不可思议,谁能想到,在农忙的时候,她每天只需要做做饭,给鸡蛋翻翻面。
而这个时候,赵家亩产三石的小麦产量也引起了轰动。
事情的起因是挨着赵家地的同村人看见了他家的小麦麦穗比旁人家的开花结穗都要早,到了灌浆期,那一颗麦穗上比自家三根加起来还要多,两家的地紧挨着,对比格外明显,等到收获的时候,一株株饱满的小麦看得邻地的同村几乎羡慕嫉妒得双眼发红。
赵来贺知道今年地里的收成肯定是少不了,就怕有人红眼病,等小麦刚成熟,立马就跟提前说好的几个人连夜抢收了。
雇的几人都是家境格外贫苦,但是人品信得过的人家,收的时候也察觉到赵家的麦子饱满,倒没说什么,只问来年能不能换些麦种,赵来贺自然是答应的。
邻地的同村人第二天一看,见两家挨着的地收完了,只当是防着自己,便在村里闲话了一番,话里话外都是赵来贺家不知道从哪里买的好麦种,却瞒着不告诉一个村子的。
称粮的时候,这个说法已经传得几乎整个村都知道了。
大夏一年收两次粮税,一次在夏收后的六到八月份,另外一次就是秋收后的十到十二月了。
村长赵大生挨家挨户登记的时候,听到一亩三石的时候,顿时就惊住了。
如今小麦的亩产在一石左右,约莫一百斤上下,最肥沃的上田产量最高也就一石半,还是好些年前怀江府下面的其他县的记录,而赵家的地,就算其他人不明就里,经手的赵大生还不知道嘛,那就是比下田稍微好一点罢了。
赵大生这下也怀疑赵来贺家是不是哪里寻来了了不得的粮种了。
眼看众人眼神越发火热,赵来贺忙笑着解释。
“哪有什么好粮种,无非是跟大家一样,挑挑拣拣的。”
“来贺,都是同一个村子的,可不带这样藏着掖着的啊。”
赵来贺笑了笑,“这都多亏了堆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