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行个方便 (第3/3页)
天高大的背影渐行渐远,不免有些幽郁。
“罢了,去长安最快也得年后。”
眼下,他得先回家与父亲郑汪轮商量,想想如何说服郑家的族老们,将黄县丞的塑像抬进小佛塔。
-
黄举天骑马,跟随刺史使者一路疾行,终于在入夜前抵达琼山县。
但见州府外黑夜如磐,府内灯火通明。
黄举天踏入府门,很快被引至正厅。
等候约半盏茶,琼州刺史轻笑一声,姗姗来迟。
王弘业年约四十有余,身形清瘦,面容端正,俨然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名士。
但黄举天细观之下,却能发现他眼神中偶尔闪过的游移,疑似随时都在权衡利弊。
“黄县丞远道而来,辛苦了。”
王弘业语气温和,言辞不显上官威仪,全是长辈对晚辈的礼数。
黄举天拱手一礼,神色恭敬却不卑不亢:
“下官奉命前来,不敢言辛苦。”
两人寒暄几句,王弘业便开始对黄举天在澄迈的治瘴之功,赞不绝口。
黄举天则谦逊回应,称皆是仰赖朝廷威德与上官指导。
听见“上官指导”四字,王弘业心中暗喜,知道黄举天是个明白人。
毕竟他长期待在广州,对治瘴之事可谓一窍不通,眼前的上官除了他,还能有谁?
于是王弘业话锋一转:
“听闻黄县丞在澄迈县推行青蒿疗法,颇有成效,不知可否详述一二?”
黄举天早已明了王弘业的用意,从容答道:
“刺史明鉴,此法乃下官偶然所得,尚在试行之中……”
于是,他将青蒿古方,需以冷水渍后绞取的药方细细道来;
对提取更高浓度青蒿素的关键步骤,则略去不提。
王弘业虽不懂医理,但并不妨碍他大赞今科状元郎,文才医才兼备,言辞间满是欣赏之意。
待茶续了两杯,他才状似无意地提到:
“瘴气之患消弭,乃千秋之功,应及时告知中枢,为圣上与世人所喜。”
话中未提卢钧,几乎是在明示黄举天表态。
黄举天并未立刻回应,而是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随后缓缓道:
“刺史所言极是。只是下官以为,此事关系重大,若贸然上报中枢,恐有疏漏之处。
“不如先由我家先生稍作斟酌,再行上报,方为稳妥。”
王弘业心中一动,暗想:
‘言外之意,分明是要我许他些好处,才肯将功劳让与我……年纪轻轻,定是李景让教他的。’
王弘业儒雅的面上笑意更浓:
“黄县丞心思缜密,本官甚是欣慰。只是不知,黄县丞可有何顾虑,需本官代为周全?”
黄举天微微一笑,语气谦逊却意味深长:
“下官初到琼州,人微言轻,许多事还需使君多加提携。”
王弘业知道,黄举天这是在暗示他开出条件。
于是略一沉吟,笑道:
“黄县丞年轻有为,本官自当多加关照,必在奏章中为黄县丞美言几句,保你前程无忧。”
黄举天并不需要王弘业的美言,更不屑于接受空头许诺。
若他真在意大唐政坛前程,只需让李景让通过卢钧的渠道,将治瘴之功一五一十上报即可。
他摇了摇头,语气平静却意味深长:
“他日论功行赏,刺史或将调回中枢……而下官与中枢某位贵人有嫌隙,刺史可知?”
王弘业点了点头。
他在长安略有人脉,黄举天殿试时举报仇慕阳、引发文宦对立以及李德裕自证等事,早已通过私人信件有所耳闻。
见黄举天几乎将话挑明,王弘业索性收敛笑意,直截了当地问道:
“黄县丞,想要多少财货,你大可直言。”
显然,他已认同了李德裕在一日,黄举天便难有升迁的道理。
黄举天淡淡回道:
“只需刺史帮下官做两件事。”
王弘业眉头微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其一,刺史不可吞没先生的功劳,并推荐他主政崖州。”
王弘业稍加思索,觉得此事并无不妥,便点头应允:
“本官可以答应。”
“至于第二件事——”
忽然。
黄举天起身走向雕花木窗,伸手将其推开。
夜风拂面,远处崖州方向的草鸮啼叫声隐约可闻,似乎还有时断时续的哨音,如前世的摩尔斯电码般响动。
黄举天嘴角上扬,站在月光、烛光与阴影交织之处,缓缓道:
“我欲灭陈家,还请刺史行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