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三次打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十二章 三次打搅 (第3/3页)

上门,报复黄举天当日的一脚,建议黄举天搬去小佛塔暂避。

    陈延风有此心,黄举天毫不怀疑。

    同时,他笃定陈延雷与陈家大翁,不敢轻举妄动。

    直接带人冲击县衙,是造反行为。

    平日里“官弱民强”,上面的官僚系统,或许还能睁只眼闭只眼;

    唯独造反必须镇压。

    况且,依时间推断,陈家应该还未彻底探清,黄举天在长安的底细。

    只要不离开县衙,黄举天短期内不会受到人身威胁。

    当下,陈家集体罢工的最大影响是——

    少了很多人手去收集黄花蒿。

    好在又隔一日,郑翊大惊失色地跑来禀告黄举天,城外来了许多临高、琼山县的百姓,纷纷求取神药治疗瘴疾。

    黄举天听罢,冷静地交代郑翊,直接带这些百姓去现找黄花蒿,然后以凉水绞取汁液服用即可。

    当然,多摘的黄花蒿当场收缴,带回县衙制药。

    第三次打搅,则是因为琼州刺史。

    在车马缓慢的年代,五天时间,足以让一则重磅消息传遍海南岛。

    甚至飞越海峡,直达广州。

    那位原本在勾栏中乐不思蜀的四品大员,嗅到了政绩的气味,竟不顾对风灾的恐惧,连夜乘船登岛——

    这显然是个错误的决定。

    由于夜色深沉,这位刺史在下船时不慎落水,染上了轻微风寒。

    虽不是什么大病,但清凉的海水,却让他发热的头脑冷静了几分。

    他不再急于直奔澄迈,而是选择入住琼州刺史府,并以上官的名义,召澄迈县令李景让和县丞黄举天前来州府,答询治瘴事宜。

    事关政绩,这位王刺史虽想明确上下级权位,却也不愿显得过于咄咄逼人。

    因此,他派了私人幕僚前往澄迈传话,态度颇为和蔼。

    这一举动,让此前揣测黄举天背景的郑家人,愈发确信了自己的猜想,仿佛明天就能得到回报。

    郑翊从未去过长安,但他已经看到了,黄举天带他前往长安的未来。

    于是,他兴高采烈地第三次打搅制药组,却只见地上横着两具“尸体”。

    郑翊绕开李老仆,踢了仵作学徒何明远一脚,急切问道:

    “黄县丞呢?”

    何明远累得连眼睛都睁不开,即便被踢到的部位隐隐作痛,也只是翻了个身,嘟囔道:

    “县丞送药去了……”

    “送药?不是吧,你们真把药做出来了?”

    “嗯……”

    郑翊没有再问下去。

    他知道这五天,黄举天缩在县衙内院做什么,当即往城外奔去——

    由于围观的本县和外县百姓太多,在征得黄举天同意后,露天隔离病房已于昨日,搬到了城外一处因台风而全毁的村落。

    等郑翊赶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愣住了。

    大病初愈的春秀正揽着文崽,手把手教五岁的儿子,在泥地上写字。

    周围还有不下百人,手拿树枝,轮流凑上前看,然后依葫芦画瓢地在泥地上写写画画。

    郑翊不仅认出,这些人大多是疟疾患者的家属;

    还注意到,他们脚下除了那些歪歪扭扭的“鬼画符”,还有三个浅浅却清晰的圆坑——

    两个是膝盖留下的,另一个是额头留下的。

    “郑衙役,多亏你帮忙!”

    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上前,眼中含泪:

    “若不是你带人送来药汁,我家老头子怕是撑不过这几日……”

    “是啊,郑衙役,你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一个中年汉子声音哽咽:

    “阿娘和两个孩子都好了,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郑兄,你与黄县丞都是咱澄迈的福星!”

    几个年轻人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表达感激:

    “要不是你跑前跑后,黄县丞的药哪能这么快送到我们手里!”

    郑翊被众人的热情和感激包围,一时有些手足无措。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喉咙发紧,只能连连摆手:

    “别这样,别这样……”

    郑翊没有在城外找到黄举天。

    也不再急着找。

    他学着春秀的样子,随手捡起一根树枝,蹲在地上,认真地教圈外的百姓写字。

    “黄。”

    他一笔一画地写在土上。

    “举。”

    他又写下一个字,抬头看向众人,眼中带着鼓励。

    “天。”

    最后一个字落下,郑翊环视一圈,语气变得严肃:

    “对——都写仔细些。谁字写得丑,到时候别怪我不自掏腰包,帮忙刻黄县丞的生祠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