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九章 澄迈民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九章 澄迈民情 (第2/3页)

内简陋不堪,家徒四壁,人畜混居。

    “且百姓每日劳作,所得微薄,仅能糊口。”

    黄举天冷笑一声:

    “先生可知,陈延雷方才如何答我?”

    他将陈延雷说的“县衙已将库房里的钱全部拿去赈灾”一事,原原本本告诉了李景让。

    李景让听罢,勃然色变,怒道:

    “地方有这等蛀虫,我大唐如何中兴!”

    随即,他又略带不满地转向黄举天:

    “举天,你又何必自污人格,行索贿济民之举?”

    显然,他看得出黄举天找陈家索要两百贯,是为用于治瘴;

    又对黄举天不与自己商量便擅自行事,平白玷污了清誉感到不悦。

    黄举天目光灼灼,身躯挺立:

    “先生,世道沉沦已久,若一味顾惜名誉,难免事事无成。

    “陈家的钱财本就取之于民,今为改善民生,用之于民也是理所应当。

    “且听了先生的详述,举天以为,找陈家要的,怕是远远不够!”

    李景让见青年如此执着,也不好再批评。

    他此次被贬,正是因为失了为官的初心,卷入结党倾轧,才自请下放。

    黄举天是他极为看好的英才,日后必能成为大唐的栋梁,所以他才会下意识地出言指责,担心他走了歪路。

    可细想之下,李景让不得不承认,黄举天此番行事,看似大胆冒险,实则张弛有度。

    短短几日内,不仅同时争取到了郑、陈两家的配合,还成功解决了钱粮难题。

    这般手段与魄力,即便是换做自己,短时间怕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

    念及此处,李景让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你心思缜密、谋略过人,倒是老夫多嘴了。”

    黄举天连忙恭声道:

    “举天不敢当。若非先生老成持重,想出借信息差误导郑家的妙计,举天今日主理县衙也不会如此顺利。”

    李景让从政多年,深谙官僚系统中消息传递的门道。

    公文邸报上只会记载人事任免与重大政务,诸如科举舞弊、宰相徇私之类的“八卦”,绝不会出现在上面。

    当然,像刺史之类的地方高官,或是出身大族的贬官,尚能通过私人信件获取一些隐秘消息。

    只是,琼州岛距离长安四五千里之遥,莫说是今科状元是谁,即便是皇帝换了人,此地官僚也必是最晚得知。

    这种地理上的隔绝,使琼州在客观上成了消息闭塞之地。

    李景让亲自登门拜访刺史府后,更发现崖州刺史与琼州刺史,素来对政务“放手不管”。

    这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通过言语暗示与精心设计的信息差,让郑家误以为李、黄二人背景深厚,不可轻易得罪。

    “分明是你这竖子的主意。”

    李景让摇了摇头,半点不想接黄举天给他戴的高帽。

    他既知黄举天的聪明才智,亦不愿让其过于自负。

    “只是,你这两条计策,最多只能作用一时。

    “倘若日后郑家找到关系,打听清了我等来路;

    “亦或两月治瘴期满,陈家质问我等何时调任,你又当怎样应对?”

    黄举天正打开衣柜,为李景让取出干净的常服,头也不抬道:

    “只需除去陈家,将郑家牢牢绑定在我这艘船上。”

    “哦?”

    这两日,黄举天除了忙于安排治瘴事务,便是与梁家明等五人,以及县衙附近的百姓闲话家常。

    通过旁敲侧击的交谈,他将岛上的威胁——更准确地说,是自己掌权路上的障碍——分成了几个等级。

    威胁等级最高的,莫过于本土豪族与俚僚人势力。

    陈、郑二家自不必多说。

    而俚僚人则因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时常与官府及汉族移民爆发冲突。

    在唐代历史上,俚僚人屡屡聚集起来,抵制官府的差役摊派,甚至演变成武装对抗。

    双方对土地资源的争夺尤为激烈。

    地方官府推行的赋税征收、土地丈量等政策,往往与俚僚人的传统习俗和利益诉求相悖,矛盾由此激化。

    正因如此,俚僚人成了豪族与官府的共同敌人。

    黄举天的计划,是在治瘴初见成效后,借积累的民间声望,以朝廷名义组建“平黎军”——

    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