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启程南下 (第2/3页)
提的是,黄举天乃这些孩子名义上的养父。
被后世管理学深度浸染的他,以严苛的训练和偶尔的温情,赢得了义子们绝对的效忠。
在这百余名少年中,成亮尤为出众。
他箭术精湛,读书识字,且生得一副好相貌。
黄举天看中他的潜力,故而将他带在身边,扮作书童,前往长安见世面。
总而言之。
接到任命状后,黄举天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他深知,自己数年之内,都不可能再回山东;
何况海角之地,危机四伏,若无得力人手相助,恐怕连性命都难保。
所以,他必须将这一百名部曲全部调往琼州。
黄举天同时想到,如此规模的队伍若集体行动,势必引起官府注意。
于是安排成亮将部曲们分散成十组,扮作商队、游民、工匠等不同身份,各自选择不同的路线南下。
他着重叮嘱成亮,以稳妥隐蔽为首要原则,不要求所有人在同一天抵达目的地。
“前面便是襄阳了。”
坐在车厢里的李景让,率先撩开车帘,手指着江上的景色,开口说道:
“从襄阳登船,顺着汉水南下便能抵达江陵。
“再从江陵进入长江,转而驶入湘江;
“抵达潭州后,走段时日陆路。
“沿北江途经英州、清远,便能到达广州。
“最后乘船渡海,便可抵琼州澄迈县。”
这老人虽只用短短的几句话,便概括了整趟旅程;
但仅仅是跟着商队从长安走到襄阳,陆上就耗费了足足二十五日。
余下的路程,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怎么估算都得两个多月。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他们日夜兼程,途中事事顺利;
等到达赴任之地时,最早也得是六月底。
一年的时间,竟然有四分之一都耗费在了赶路上。
哪怕黄举天早有心理准备,此刻仍忍不住骂起李德裕与仇士良来。
李景让察觉到黄举天的情绪,起身坐到青年跟前,耐心地解释起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