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军队2 (第2/3页)
,人少大路维护就难,交通体系就差。
东北自古以来一直是苦寒之地,但再苦寒的地方有吃的,和饿肚子比起来什么都不是。
清朝东北三次开禁。
第一次为了防御沙俄东扩,备战雅克萨之战,强制征发罪犯到黑龙江种地给驻军提供粮食。绝对的苦差事。
第二次,原来人口300万左右。
随着清朝和外国交流,农作物种类,农业技术发展,入口滋生,为求活命偷渡东北的人越来越多,清廷开始主要是在禁止人口流入。1860割让外东北给俄国,但俄国继续东扩,后来逃难的人越来越多,开始下令圈地收税,开禁又禁止,政策不停反复。(合称第二次开禁)
人口从外部涌入东北,带来内地的农业技术,种子。人口大约六百万1893数据,未开禁(1902第三次开禁)。
此时在被圈出来的地方种地交税或者种地了再被圈然后交税的是一个部分(挺惨,社会地位不平等),原来种地是民,征召是兵的军屯势力是是一部分。(军屯和明朝一样,慢慢腐朽,打仗不说了,凑几个人应和差事,剩下功能就是构建秩序,欺负人。
介绍一下,东北地区的开发程度比较低,人口稀少。他的军队大概有六七万人。地广人稀,不缺粮食。养军的比例就会高(参考战国,三国动员比例)。但一个地方只要有秩序,它就有阶级,一部分人是负责生产,一部分人负责控制。负责生产的人出产的物资越多,负责控制的阶级就会越大,比例越大,所以清没了大家都不说话,圈起来的汉人不提,自己的根基,被欺负的底层也觉得挺好。)
上千人的粮食的采购是一个问题。粮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原来本地地方势力,本地军屯,县长,屯长?怎么称呼?满语?怎么打交道。
这地方也有本地官员,没办法说的。张克一开始只是借口在这停留,购买啦点粮食,都没枪。等聂士诚部的500人带抢械,工具,资重赶到后。才拿出李鸿章的批条直言要在本地民屯。构建军队准备对抗俄国入侵,俄国侵占旅口港的消息,官员是知道的。
本来辽东半岛都要被割让出去了,后来三国还辽,这些事就是近几年的事。
张克带这么多人,突然就说要在这里军屯,构建军队,也合理。但拿的是李中堂李鸿章的手书。
这里是东北,旗人天下,大小的事,应该是皇上的手令才对呀。
张克人多势众,手里还有枪,官员也不敢做主,只能连夜派人上书,向上面报告,等待答复。
张科这边开始打造固定营垒,军队内部组织架构建设,王鹏原虎带一些唐山铁厂保卫部的人随军前来,保卫部建设经过一年,经手培训的人数以千计,选出来的人担任十长是没问题的,选五人当三十人长,十人当十人长,王鹏原虎当百人长,掺杂起来,控制一小半,原来的低级军官,选人升官,提拔,不设营长。
甲午之后开始建设的陆军新军是仿照德国陆军编制建成。10,3,3,3,3,3:1比例编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现代编制的开始。10人班,30人排,100人连,310人营,1000人团。三个作战步兵团配置1000人炮团。按数量配属工程部队(做饭,帐篷,运输,弹药,卫生,可以根据情况加强配属)9:1大约170人?通讯用的骑兵一队配属营级别以上长官。遮蔽战场,抢占优势骑兵连一个。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