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1章 我暂领康乐郡守,尔等可有异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1章 我暂领康乐郡守,尔等可有异议? (第2/3页)

章郡的沧海派也被其灭门……”

    “博州局势糜烂,那些通窍武者多出身自世家门阀,不愿出手,而忠于朝廷的通窍,却不是那张本功的对手,就如严廷郡的严老将军,年逾二百四十,垂垂老矣,仍旧要出阵为国效力……如此情景,朝廷必然更加依仗此子,暂避锋芒,方为正道。”

    谋士的分析十分在理。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如今大局不在己方。

    自然要隐忍。

    然而,冯公甫却眉头一皱,低声道:“此子太过猖狂,我若低头,势必会被众人嗤笑!城外不过三两千人,我城中尚有精兵两千,依仗城池坚守,非通窍万兵不能破之!故无所畏惧,若他有胆,便来攻拔!无朝廷指令,我断然不会开城门!”

    言语之间,尤为火大。

    这冯公甫,出身关中冯家。

    乃是关中豪族。

    祖上曾随神武皇帝起关中,佐天子以定天下,有灭国之功,因此得以显赫。

    虽然如今落寞了些,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冯公甫自然不会容忍郑均这种泥腿子,骑在他头上!

    若是荥阳郑也就罢了,黑山郑算什么东西?!

    听到了冯公甫的话语,这位跟随他从关中来此的谋士不由叹息一声,但也没说什么。

    如此做,必然会让地方主政官吏与带兵打仗的将军矛盾加剧。

    本就是自家主公胆小如鼠,担心是那流寇诈称官兵,来赚他城池的。

    如今知道做错了,也依旧死鸭子嘴硬。

    难,难,难!

    就在谋士感叹万千之时,冯公甫忽然又道:“郡卒多为本郡之人,前些日子不准出战已是颇有怨言,需多加赏赐,以免其等开城。”

    “我来赴任时,曾带白银五万两而来,如今还余两万两,在康乐郡得孝敬十万两,分润出三万两来,分发士卒,以免士卒寒心。”

    听到了冯公甫的话语之后,那谋士当即点头,从容离去。

    而望着谋士离开的背影,冯公甫的内心,略有安稳。

    “取三万两财产资军,那些个贼丘八,应也能给他们糊弄过去,想来也无虞了。”

    冯公甫喃喃自语,在心中想着。

    而得了冯公甫指令的谋士,差了几个家丁杂役,来到库房之中,取了三万两银子之后,轻咳一声,道:“冯公有令,资银两万两酬军,快快送于王将军手中,余下一万两,送入我府中,是为冯公命我采购军需所用。”

    家丁们闻言,自是不敢推辞,连忙装车,朝着守城队正王将军府上走去。

    不多时,一万八千两白银,便到了王将军的手中。

    望着这一万八千两白银,王将军大手一挥,当即道:“冯公任义,酬军八千两!分发给各部都头,让他们按照名额分润吧!”

    “是!”

    “……”

    就在这城中官吏们发财之间,城外的军队,调度了起来。

    至半夜,三千军队尽数就位。

    其中只有一千一百人,乃是郑均从平章郡带来的兵马本部。

    其余一千九百余,皆是本地从流民之中挑选出来的兵卒。

    抽签免死的流寇、老营兵们,被单独列出了一都,列阵在最前方。

    除此之外,郑均还将周围巨东县的流民们聚集了起来,乌泱泱的一片,趁着夜色火把之际,倒是真有一番声势浩大的模样。

    聚众过万的震撼,着实让人有些发呆。

    而郑均,也是头一次见识到这么多的人群。

    人群骚乱,但也能勉强维系。

    原因也是因为郑均分了五百平章老兵出来,外加同舟会的一些维系会众,这才勉强将这万人组织起来,不至于发生动乱。

    对此,郑均也是感到十分的无奈。

    将一万个脑袋真正做到团结一致,还真是困难啊。

    之前戏称有良将之姿,看来绝非如此。

    一个合格的将军,要谋前谋后,管理好一支军队的吃喝拉撒。

    这一点,自己目前还是很勉强的。

    自己有的,只是‘大道武书’帮扶之下,能够顺畅的结阵,无任何吃力感罢了。

    若是没有陈敬仲在一旁帮扶,郑均眼下的局势,估计会发展成和范泰、丁明差不多的局面。

    “将军,人已凭众,我已令人收集残刃,随时可分发流民,用重金激赏悍勇流民,令他们冲锋在前,而我亲率百名悍勇,跟随在后,势必能搭上云梯,攻入城中!”

    陈敬仲在一旁下拜道:“末将应能坚持三刻,还望将军把握时机。”

    “谁说我要攻城了?”

    郑均回头撇了一眼陈敬仲,当即道:“将军中康乐籍的都头、百夫长、十夫长尽数唤来。”

    陈敬仲见此,不明所以,但还是听命行事,立马叫来了三十余人。

    “将军!”

    三十余人,齐声喊道。

    “免礼。”

    郑均脸上露出了微笑,望着面前这些忐忑不安的士卒,温声道:“城中的郡兵,你们可有认识的?”

    听到了郑均的话语,众人不由一怔,旋即便开始提了起来:

    “将军,里面是康乐营第三队,我和伙长赵峰是师兄弟,在同一个师父那儿学拳!”

    “我侄子就在城里当兵。”

    “……”

    大家跃跃欲试,个个都争着抢着,愿意写信射进城中,招降亲眷。

    郑均见此,不由失笑,摇了摇头,道:“无需如此,我只不过是为了确认,城中有来自郡中各县之人便是。”

    “将军,郡兵之中,多是县兵选拔而出,有近七成兵卒,都是来自城外诸县的。”一个百夫长机灵的说道。

    郑均闻言,不由点头,接着便问道:“如此甚好……你们平日,会唱本地的歌谣吗?”

    “歌?”

    “这谁不会唱啊。”

    “就是唱的不太好听……”

    “俺只会在种田时瞎哼哼两句。”

    “……”

    众人一时之间,立马踊跃回答郑均的问题。

    而郑均闻言,不由再度颔首,接着又问道:“有没有最近这几个月,比较流行的乡里小曲,比如骂朝廷、骂世道的?”

    郑均这话一出,就瞬间把这些人给尬住了。

    肯定是有。

    但您是朝廷的大官,问这个干嘛?

    郑均见此,也知道他们误会了,当即道:“无妨,局势糜烂到这个样子,自是朝廷不合格,做的烂,骂一骂也无妨!”

    听到郑均这么说,大家才松了口气,于是七嘴八舌的说了几个。

    而郑均听了听,立马让人记录下来,临时编了一个哼哼的小曲。

    除此之外,郑均又总结先前那些人的歌谣。

    比如种田时瞎哼哼的、在勾栏时听到本地歌姬唱的、娶妻时大家齐声唱的、哄孩子睡觉时唱的……

    一时之间,不下七八首。

    确定了歌曲之后,郑均当即道:“回营之后,立马教营中所有康乐郡的士卒唱歌,等我一声令下,齐声呼唱。”

    众人还是一阵狐疑,不知这是为何。

    大半夜让大家来城下,一起唱歌来了?

    虽然满腹疑惑,但还是拱手告退,纷纷回营,去教习歌曲了。

    而郑均见此,不由呼出一口气来,遥望向那城坚池深的康乐郡城,不由冷蔑一笑:“冯公甫,这招用在你身上,真是抬举你了!”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项羽的军队在围困之时,都收不住这招。

    这城中守军,自是如此。

    更何况,郑均方才已经确定过了,城中守军有七成来自郡下诸县。

    他们的家乡被荼毒了一番,而他们的主将却让其守城,不让逃难百姓进来。

    自然是怨气横生,比之马嵬坡时,也不逞躲让。

    郑均就不信,能搅不动这康乐郡城的风云?!

    不多时,营帐之中,就开始陆陆续续传来歌声。

    康乐郡的口音,本就相似,或许有人不会,但跟着唱了几遍,也就会了。

    而流民之中,也自是有人相熟,听到有人唱家乡小调,也就不自觉的跟着哼哼了起来。

    一时之间,哼哼声也就越来越大。

    郑均见此,毫不犹豫,直接下令放声大唱。

    “世乱如麻,灾祸频降。家园残破,四处奔亡;往昔居处,已成荒场。亲族离散,不知何方。”

    “风雨之中,孤独彷徨。饥寒交迫,心忧且伤;行无定所,漂泊他乡。长夜漫漫,泪湿衣裳。”

    “前路茫茫,何处为乡。无家可归,哀怨满腔。岁月悠悠,苦难未央。祈望安宁,终得归航。”

    一时之间,成千上万的流民、士卒们开始传唱了起来,声音从一开始的细小,变得庞大,化为音浪,没入了康乐城中。

    ……

    康乐城的城墙上,康乐郡郡兵正在依着城墙休息。

    三两成众,彼此聊天提神,避免睡过去。

    “外面的贼寇,可真多!”

    一个士卒忍不住说道:“这群严廷郡的乡巴佬,不好好呆着,跑咱们这儿来干嘛!真是可恨,可恨!我老娘独自在家,也不知怎么样了……”

    另一个士卒也开口道:“城外人自称是黑山军,从平章郡驰援来的,我总觉得他们说的好像是真的,军制相似,太像咱们官兵了。”

    “郡守、将军,都说城外是贼寇,应该就是了,平章郡自顾不暇,怎么可能来帮我们?我也没听说过有什么黑山军的,只听说过黑山盗。”

    “……”

    士卒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不少人说到家中亲人时,不由掩面哭泣。

    毕竟他们不少人,家就在外面的县城、乡镇呢。

    也不知家里遭没遭灾,那流寇去没去过。

    就在此时,一个什长走了过来,提着一个钱袋子,嚷嚷道:“都清醒点,郡守冯公发赏钱了。”

    听到了什长的话语,大家才慢慢止住忧思,看向了什长。

    那些家在郡城的,更是有些欣喜,但碍于身边同袍表情不是那么美好,也是将自己的这种欣喜之情给强压了下去。

    其中一人忍不住说道:“我下午时就听说了!郡守府的小吏们也分到了赏钱,一人好像有三两银子呢!咱们在这儿守城的,怕是要有五两了吧?”

    “五两?”

    听到了这句话,那什长面色古怪,当即将钱袋子丢在众人面前:“发在我手里的,只有这些。”

    众人围上去一看,却发现里面并非什么银子,只是铜钱。

    而且数量不多,只有两千多枚。

    他们每人,大概能分到二百枚铜钱。

    折合起来,约二钱银子。

    “这?”

    士卒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我等在城上迎着寒风守城,难道还比不过郡守府的小厮吗?!”一个士卒不由勃然大怒,将手中的铜钱一摔,怒道。

    “郡守这是在羞辱我等吗?”

    “两钱银子?旬日出城剿匪,都有一两银子拿!”

    “还不如投贼算了!”

    “……”

    一时之间,群情激愤。

    见此情况,什长也是无奈。

    他也就只有三两而已。

    和郡守府的小厮一个待遇。

    就在大家群情激愤之时,城外忽然传来一道歌谣。

    “世乱如麻,灾祸频降。家园残破,四处奔亡;往昔居处,已成荒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