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三章 船坞和接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三章 船坞和接驳 (第3/3页)

连接好。

    一共连接了50个集装箱,每一个集装箱的重量都是20吨,加起来一共是1000吨。

    “侯总监,配重连接完毕。”

    “重新检查一遍连接。”

    “是。”

    半个小时后。

    “侯总监,检查完毕,连接符合要求。”

    “撤离。”

    随着配重小组撤离。

    “撤离完毕。”

    “收到。”侯鑫紧接着吩咐道:“固定小组开始有序放松系留缆绳。”

    “固定小组收到。”

    8条系留缆绳一点点松开,飞艇开始向上漂浮,1000吨配重也跟着缓缓向上。

    江淼的望远镜,看向飞艇下方的骨架,特别是那些承重梁,上千吨的重量并没有什么压力。

    在望远镜镜头中,承重梁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形,这很明显是没有超出其承受极限。

    安装在这些承重梁上的检测器,也没有检测到太严重的变形数据。

    测试还在继续。

    工作人员不断增加配重的重量,测试着这270万立方米的氢气气囊,究竟有没有2000吨的有效载荷。

    三个小时后,配重重量终于超过了2000吨,不过配置小组还在继续增加配置,因为配重还需要考虑后期的蒙皮、自动驾驶仓、电动螺旋桨、辅助控制设备、电池箱等重量。

    直到实验飞艇的总重量达到3250吨,飞艇才被配重重量压在地面附近,无法继续上浮。

    但是当飞艇总重量减少到3150吨时,其又会继续向上漂浮,显然这和设计的漂浮临界点3200吨基本一致。

    拿到新鲜出炉的测试数据,侯鑫向江淼汇报了一下情况:“老板,最大承重量基本符合预期,在漂浮到海拔1000米高度时,由于空气密度下降,飞艇有效载荷下降了11%左右,如果未来要安全跨越海拔比较高的区域,可能需要减少一部分有效载荷。”

    “嗯。”江淼摸着下巴的胡茬,他笑着问了一个问题:“侯总监,你说咱们公司的飞艇,可以用在运河接驳上吗?”

    “运河接驳?”侯鑫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又仔细思考起来,过了一会他拿起手机,借助手机上的ai,调查了一下目前内河运输船的一些情况。

    浏览了ai收集到的各种内河运输船的数据,他抬起头来回道:

    “老板,如果以蓝鲸3号的2000吨近地面有效载荷,海拔1500米的有效载荷为1680吨,是可以拉起载重吨1000吨的内河运输船,因为载重吨1000吨的内河运输船,加上自重和燃油,极限就1600吨左右,普遍在1400吨到1500吨左右。”

    一旁的万高峰也在分析着这个设想,他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目前国内运河之中,还在建设的赣粤运河、赣浙运河、湘桂运河其分水岭的海拔高度都在1000米左右,如果可以采用飞艇吊船接驳,确实是可以考虑,成本方面…”

    侯鑫给万高峰补充了一下数据:“成本方面,我刚才查了一下,长江三峡船闸的过闸费用,载重吨1000的运输船的收费是四百多块钱,如果说集装箱船,价格更加低一点,一般是三百五十块钱。”

    “这样吗?”万高峰知道蓝鲸飞艇的载重成本:

    “我们每公里每吨能耗成本是0.01元左右,假如要绕开三峡大坝,以50公里为航程,一趟下来,每吨能耗成本为0.5元,以1500吨为标准,能耗成本就是750块钱,加上折旧费用和其他费用其,成本大概是1000块钱,确实可以考虑。”

    侯鑫微微点头:“没有错,特别是南岭和武夷山两侧的航道,由于地形的限制,哪怕是建设了运河,以后运河的通过也是存在极限。”

    对于这些运河存在的通过极限,万高峰虽然不是内河运输行业的从业者,但是他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这种船闸密集的运河,通航速度和通航效率非常低下。

    他又继续说道:“我们的大型飞艇由于有大量氢气的原因,估计没有办法靠近城市,只能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作为补充运输,老板设想的运河接驳业务,确实大有可为。”

    “嗯,如果可以在运河附近规划一条安全的低空航道,就可以考虑吊船接驳。”万高峰又补充道:

    “当然,如果可以设计一种快速吊运的集装箱笼子,使用在集装箱船上,或许可以直接吊集装箱,而不用将船一起吊过去,费用还可以减少三分之一左右。”

    一直默不作声的杨元真,冷不丁开口:“其实在船闸附近寻找一条最短的低空航道,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侯鑫摇摇头:“是呀!就是担心水坝管理方不同意飞艇太靠近,毕竟吊运过程中,一旦上千吨物品砸下来,对水坝的破坏力太严重了。”

    万高峰也知道转运距离是关键:“如果在船闸附近的转运积累在20公里以内,那我们的成本很接近船闸了。”

    听了众人的讨论,江淼随即作出决定:“那飞艇公司就和物流事业部组一个研究小组,跟进飞艇在运河接驳的项目。”

    “好。”万高峰自然没有意见。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