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九章 运输变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九章 运输变革 (第3/3页)

  “我支持这个项目。”

    “说说你的想法。”江淼直接问道。

    “老板,我们物流事业部目前的核心业务,就是物流运输,而且物流运输的核心方式是公路运输,加上水运辅助。”

    “我知道。”

    顾怀英继续说道:“公路运输成本之中,能耗和过路费是核心,目前我们燃油货车成本中,燃油成本占比60%左右,过路费占比5%左右,人力成本15%左右,固定资产折旧和维护10%,其他费用10%。”

    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写下这些数据。

    “能耗方面,以后我们会逐步改为电动货车,预计能源费用下降到10%到17%左右;但是过路费过桥费却几乎不可能减少。”

    其实海陆丰公司的过桥费过路费是吃了绿通的福利,不然正常的物流运输过程中,过路费过桥费可以达到总成本的35%到40%之间。

    顾怀英严肃地说道:“虽然我们前期可以吃绿通的福利,但后期随着我们公司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比如各种深加工的产品推出,在运输过程中,就没有办法享受到绿通的福利。”

    “有道理,如果不能压缩运输成本,那我们很难在和其他企业竞争之中杀出重围。”秦汉明微微点头。

    顾怀英向江淼提议道:“老板,如果飞艇制造成本可以压缩到这么低,那我们完全可以建设一些低空专线,避开高速公路和大桥的收费,每年节约一下来的过路费、过桥费,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老板,按照我们市场调研部收集到的信息,国内牵引车每年的平均过路费过桥费大概在9.1万左右。”秦汉明补充道:

    “如果按照高卢企业的飞鲸飞艇规格,满载可以达到126吨货物,大概相当于4到5辆牵引车,一年需支付的过路费过桥费就达到36万到45万左右,行驶十年的过路费,都可以买一艘新飞艇了。”

    江淼当然知道,如果飞艇制造和维护成本可以压缩下来,那飞艇的性价比确实比大货车高很多。

    毕竟飞艇飞行的能耗非常低,速度也不慢,通常可以达到100公里到120公里每小时,在空中还可以走直线距离。

    高卢企业制造的飞鲸lca60t飞艇,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飞行,在满载的情况下,可以飞行4500公里,平均每小时耗电150度到300度。

    也就是说,如果海陆丰公司的飞艇参照飞鲸lca60t飞艇进行设计制造,耗电量也是差不多的。

    以126吨货物的极限载重进行计算,平均每小时每吨货物耗电1.78度,以每度电1块钱技术,就是每小时每个吨货物1.78元电费。

    加上每小时0.3元的折旧费、其他费用0.3元,合计是每小时2.38元。

    飞艇每小时可以飞60公里到120公里,平均每吨货物的每公里运输成本在0.04元或者0.08元左右。

    航程1000公里,每吨货物的运输费用为40元到80元。

    这个成本可以碾压公路运输,甚至可以和河运海运相提并论。

    要不是飞艇载重量存在极限,内河运输都不一定打过飞艇,毕竟飞艇速度可比内河运输快5到10倍。

    从某种程度来讲,飞艇这东西的制造成本、气体成本一旦被压缩下来,其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别看公路运输在高速上,如果路况良好,也可以达到每小时上百公里,问题是公路运输的上百公里,期间需要经过弯弯绕绕的公路,飞艇却可以最大限度的直线飞行,这节约了不少的航程。

    速度比公路运输略快,续航里程动辄可以达到几千公里,在低空空域基本不存在堵车之类的情况,有效载荷可以达到上百吨以上,每吨货物的每公里运输费用为0.04元到0.08元之间。

    这个性能在各类交通运输之中,绝对可以占据一个不小的生态位。

    至于恶劣天气无法飞行的情况,这又不是飞艇特有的缺点,飞机、船舶、车辆同样会受恶劣天气的干扰。

    而飞艇停靠过程中,不能受到大风天气影响的问题,这其实可以通过工程手段解决。

    比如建设配套的飞艇站,可以通过缆绳将飞艇快速固定下来,同时完成飞艇的货物交接工作。

    或者建设超大型的飞艇,将飞艇整体重量提升到几千吨,利用自重增加稳定性。

    经过众人的讨论,江淼同意了物流事业部开发运输飞艇的提议,他让顾怀英筹备一个飞艇制造子公司,专门负责研发和制造运输飞艇。

    而人才方面,国内其实有不少相关的人才,大不了出钱挖一批技术人员,特别是飞艇结构的设计人员,才是海陆丰公司比较需要的人才。

    毕竟海陆丰公司已经解决了绝大部分的材料问题,而类似于电机、电子设备、仪器设备、飞行控制设备之类,国内有不少技术成熟的供应商,这完全不需要海陆丰公司操心。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工业国,各种零部件供应商应有尽有,海陆丰公司的飞艇子公司只需要设计好飞艇,制造基本不会有大问题。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