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拐点将至 (第3/3页)
项目回本周期可以压缩到10∽12年左右。
如果运气好,又遇到连接几年的平稳高效发电,甚至这些风电项目甚至可以进一步压缩回本周期。
比起之前动辄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回本周期,他们已经觉得非常不错了。
虽然他们知道海陆丰公司肯定凭借海绵电池赚了不少,但他们明白这是人家技术厉害,自己技不如人,就只能乖乖交钱。
很快这些国企老总借了海陆丰公司的办公室,在这边开会讨论进一步合作的事情。
讨论结果就是成立两个运行公司,分别是南方蓄电、北方蓄电。
各家新能源企业都拿出了压箱底的资金,这边通过投资南方蓄电和北方蓄电,赶紧回一口血。
讨论完成合资的新公司之后,南方蓄电、北方蓄电就向海陆丰公司下了多达20万立方米的海绵电芯租赁合同。
计划沿着沿海地区的港口,先建设一批换电站,这些换电站建好之后,就算是没有电动船需要换电,每年通过调控电网的电力,也可以赚到不少钱。
讨论这些事情,前前后后磨牙了一个多星期,才计划汕美城区召开一次发布会。
这个时候,海陆丰公司的海绵电池终于藏不住了。
不仅仅其他国企收到了消息。
国内那些新能源企业也收到了消息。
其中风电、光伏、电动机、造船相关的概念股快速飙升,几乎是一天一个涨停板。
而锂电池概念股则猛然暴跌。
就在这种冰火两重天下,新闻发布会在汕美城区的品清湖政务中心正式召开。
江淼并没有出席,而是林书雅和电池事业部经理刘海涛代表海陆丰公司出席。
会场上,除了国内外的新闻媒体,还有很多新能源企业的相关从业者,有技术研发人员,也有企业老总和企业高管。
他们或激动不已,或愁眉苦脸,或交头接耳,整个现场宛如菜市场一般嘈杂。
京能国际的卢镇威也在现场,他前几天已经和江淼谈好了合作,双方合资搞一个电池生产公司,这个合资企业海陆丰公司占股49%,京能国际占股51%,管理由京能负责,海陆丰公司只做财务监督,公司名字叫京能电池公司。
而且还有另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每生产一立方米海绵电芯,要给海陆丰公司交3000块钱专利费。
虽然被海陆丰公司吃了80%的利润,但对于京能国际而言,这是可以接受的条件。
除此之外,国家电投也以同样的条件,和海陆丰公司合作,成立了另一个电池合资企业—国电电池公司。
刚刚过来的电池企业,已经打听到了海陆丰公司和京能、国家电投的合作情况,这让他们大吃一惊,同时也非常懊恼和着急。
虽然海陆丰公司还没有进入核心的汽车电池、手机电池,但仅仅是他们打听到的换电项目,就可以将国内各个海港给包圆了。
可是着急也没有用,现在他们只能祈祷,海陆丰公司会给他们一个缓冲的时间,不然国内电池企业要完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