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六章 豪赌(中杯!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六章 豪赌(中杯!加更) (第3/3页)



    “那好吧!”

    “对了,可以嫁接的第一批组培苗,估计要明年开春才可以送过去。”

    “我知道。”李浩毕竟是农学专业的。

    之前江淼说是从一棵野化的大果油茶树发现了新品种,那嫁接条肯定不可能都从那棵母树出,特别是要大规模推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组培育苗了。

    需要大半年的时间,其实已经是非常快的情况了。

    按照江淼的估计,变异茶籽生根发芽之后,植株要达到1米高度,在实验室条件下,大概需要三个月左右。

    不过进行二次组培,倒是不需要生长到吗1米高度,只需要十几公分高度即可采集芽叶,进行二次组培育苗。

    也就是说,接下来八个月左右,通过实验室组培育苗,以每两个月为一代,完全可以生产四代组培的油茶苗。

    每一代可以增加50倍规模。

    即1—50—2500—125000。

    到了明年三月份的第四代组培油茶苗,数量就可以达到125000株。

    这个规模足够明年三月份嫁接125000棵油茶树,大概相当于2500亩左右。

    如果不够,还可以继续组培扩充。

    一年搞个几十万亩的嫁接苗不成问题。

    不过这样一来,李浩那边的油茶园肯定消化不了如此庞大的油茶苗,海陆丰公司必须自己经营油茶园。

    至于为什么不出售给其他油茶种植户。

    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原因,是新品种苗木的出售,需要办理一系列手续,目前海陆丰公司必须尽快将油王系列新品种油茶的基因谱系注册下来,然后再向本地农业农村局申请其他手续。

    以海陆丰公司在本地的影响力,这种申请倒是不会太难。

    但是拿到了合法手续,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直接销售了。

    毕竟人家种植户又不是傻子,不可能听你一两句介绍,就无脑采购海陆丰公司的新品种油茶苗。

    因此从一开始,只能由海陆丰公司自己小规模种植油茶。

    当然,江淼口中的小规模,是至少几万亩的规模,这才可以体现出油王系列油茶的产能优势。

    有了这个想法,他抽空来到了总部的办公室,叫来了副总经理蒋海波。

    “海波,公司打算在赣南地区增加一个专门经营油茶种植的分公司,同时要在公司内部成立一个农业种植事业部,人手方面你尽快进行初步筛选,我会抽空进行面试考核。”

    蒋海波一边笔记下这件事,一边问道:“老板,分公司和新部门大概需要多少人?”

    过来之前,江淼已经有了腹稿,因此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要求:“分公司至少要50人,新部门10人,农业种植事业部的经理,就由南湖农场的经理吕伟斌担任,南湖农场暂时由吕伟斌兼管,我会尽快选拔接管南湖农场的新经理。”

    “老板,既然如此,不如改组一下一部分生产部门吧!”蒋海波趁机提议道。

    “说说看。”江淼喝了一口茶。

    “农业种植事业部,可以管理南湖农场、琼州分公司、赣南分公司,以及以后新增的农业种植产业,考虑到要有区分,我建议将具体产业的高管,统一称为厂长,而公司总部的部门经理,统一叫经理。”

    江淼放下茶杯,想了一下:“也可以,既然如此,你这个副总经理的名头也有些不适合了,改为公司总经理吧!”

    “好的。”对此蒋海波并没有其他想法,毕竟他现在的工作范畴就是总经理。

    再怎么改名字,权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公司还是江淼的一言堂,这就是个人独资企业的先天性。

    紧接着江淼又吩咐了一些事情。

    只要农业种植事业部完成组建,他就要进行大规模扩张了,大量并购山地的种植园。

    其中赣省的种植园全部要油茶园。

    而琼州和粤东的种植园,全部用在未来的榴莲种植产业上。

    想要短期内快速扩张产能,就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幸好海陆丰公司的资金储备足够庞大,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注入,不需要担心资金问题。

    仅仅是单纯的种植园,还是不够的。

    未来油茶和榴莲大规模生产,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包括配套的加工厂之类,肯定要跟上去。

    这也是很多农作物原料生产企业的必经之路。

    海陆丰公司必须有自己的榨油工厂、食用油工厂、榴莲果泥工厂,甚至要有进一步的深加工工厂。

    比如茶籽榨油之后的茶籽饼,里面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多之类成分,这些东西还可以进一步提炼。

    海陆丰公司有这个条件,将产业链延长,当然不能停下来。

    不过这些配套加工厂倒是不需要太急,明年再开始布置还来得及。

    当前比较关键的事情,是在汕美本地购入大面积的果园,先一步改造成为美丽异木的种植园,然后等嫁接转基因异木可以使用了,就可以立刻嫁接上去,最后再嫁接上榴莲老枝。

    这样可以极大缩短第一批榴莲的上市时间,预计后年八月份就有第一批榴莲可以上市。

    为了打开局面,江淼并不打算只种几百亩榴莲,而是要一次性推出几万亩,形成规模化效应。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