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93章 统计司挂牌,都察院上马,寒门世家争破头皮(合5K8)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93章 统计司挂牌,都察院上马,寒门世家争破头皮(合5K8) (第2/3页)

确保每一个数字都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

    “同时,审计司还要定期对朝廷各项财政收支、工程项目预算决算等进行审计,防止出现贪污浪费、虚报冒领等现象。”

    “在土地改革相关事务中,审计司要着重审查土地丈量、分配过程中的财务往来,保障改革的经济环节不出差错。”

    “不仅如此,监察和审计司还将下设至郡县,监察审计各级官府的财政收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乃至官员在土地分配、民生工程等事务中的履职表现,都在审计司的监察范围之内!”

    “什么?!”

    “都察院?”

    “监察司和审计司?!”

    众人听到这一连串全新的机构设置,皆是一脸震惊,面面相觑。

    司马朗更是瞪大了眼睛,他本以为只是参与讨论平叛后的常规事务,没想到苏曜竟抛出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

    “大将军,这都察院与监察、审计司的设立,意义重大,只是……”司马朗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心中的担忧:“如此一来,御史台的职权被重新划分,涉及诸多官员的调整,恐会引起朝中不小的震动啊。”

    “我自然明白其中利害,但如今大汉局势,已到不得不改革的时候。”

    苏曜微微点头,一笑道:

    “而治国之要,吏治为先,若不革新吏治,加强监察,又如何能保证新政的顺利推行?”

    “以往御史台虽有监察之责,却因职责宽泛、权力分散,不但难以对百官形成有效监督,且多人浮于事,以致诸多贪腐乱象丛生,政令执行大打折扣。”

    “如今我改组御史台为都察院,细化监察与审计职能,正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苏曜目光坚定,扫视着在场众人,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至于官员调整,我已有所考量。”

    “此次改革,并非无端撤换官员,而是依据其才能与品行重新安排职位。”

    “对于那些清正廉洁、勤勉奉公的官员,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在新的岗位上得到重用,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尸位素餐、贪赃枉法之徒,必须予以惩处,绝不姑息。”

    改组御史台,这并非苏曜的临时起意,而是他早就准备着手进行的事情。

    要知道,御史台由于御史台虽权力重大,但职位清闲的清贵特性,这一机构在数百年间已被世家大族们完全垄断,成为了他们安插亲信、庇护族人的温床。

    在这样的条件下,许多御史及下属官员,往往更多都是凭借家族背景而非实际才能上位,导致监察工作流于形式,贪腐横行,真正有心为国效力的官员反而难以施展拳脚,完全有悖于御史台建立时的初衷。

    甚至,由于苏曜之前与司空种拂的矛盾,众多御史被卷入其间,在种拂的率领下向他开炮。

    在之后,虽然苏曜在大胜后废司空,且改由王允任御史大夫领衔御史台,但是是御史台内部的世家势力盘根错节,积习难改,王允虽有心整顿,但短时间内难见成效,想要一举扭转整个台院的风气,显然不是换个最高长官便能轻易解决的问题。

    因此,苏曜决定趁此机会,彻底改组御史台,将其职能细化的同时把那些干吃闲饭的和那些与他作对的人都给清理出去。

    新的都察院,必须要保证都是忠诚的,支持改革的人。

    “为此,都察院此次新设部门,人员选拔也当优选科举出身之人,首重品德,次看才学,以寒门子弟为先。”

    “嘶——”

    “什么?!”

    “寒门弟子优先?”

    苏曜再一次语惊四座。

    正如之前所说,御史台乃是清贵的衙门,是世家大族最喜欢用来给族人镀金的部门。

    如袁绍、韩馥、以及眼前的司马朗,皆是御史出身的中原名族世家,就可见一斑。

    如今苏曜提出都察院新人优先科举出身,而且还是寒门弟子优先,可以说是直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御史台(都察院)垄断的念头。

    因此,苏曜的话音一落,书房内的气氛顿时就变得凝重起来。

    在座诸人,郭嘉是颍川寒门,对政策颇为赞同,而卫觊刚刚升官,也不会说些什么,至于王凌则是苏曜亲信,虽是世家出身,但边郡世家在朝廷的地位还不如中原寒门,更是全力支持。

    唯有那司马朗和荀攸,两人届时中原名族豪门,他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寒意。

    首先发话的是荀攸,他缓步出列,深施一礼道:

    “大将军明鉴,臣闻《易》曰'穷则变,变则通',大将军革新御史台,诚为治世良策。然则——“

    荀攸顿了顿,目光扫过满室悬挂的竹简舆图:

    “自光武中兴以来,世家子弟在台谏之职亦是屡有建树:昔袁安持节雪冤,杨震暮夜却金,皆为御史清流楷模,今若尽取寒门,恐失累世簪缨之家传遗风,这寒门子弟优先一事,攸以为大将军还需斟酌才好。”

    荀攸说完,司马朗紧随其后,躬身道:“公达所言甚是。”

    “家父常言'诗书传家久,礼义继世长',我等子弟,生于簪缨之家,自幼便肩负光大门楣、报效国家之重任,对朝廷忠心耿耿。且经多年修习,于经史子集、律法典章等皆有深厚造诣,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寒门子弟虽有进取之心,亦不乏有才学之人,但总体而言,其学识积累、阅历见识比起恐多有不及。”

    “大将军若想重用寒门学子,不若先使他们任掾史,待通晓案牍后.”

    “二位所言差矣!”

    忽然间,郭嘉站了出来:

    “昔年颍川陈寔不过寒门,却以'梁上君子'之典教化乡里,如今大将军开科举,正是效仿先贤'举贤不避卑'之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