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我看这局面他卿云又能怎么破! (第2/3页)
涌入,市场热情高涨,仿佛整个国家都卯足了劲,要在半导体领域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章忠谋嗤笑了一声,说:“就凭他们?也真敢想的!
尚义,0.6微米和0.35微米两代制程工艺全部按成本价出货,这部分,我们不要利润了。
同时,我们需要调整战略重心。
你组织一下,我们去建邺、鹏城、羊城、锦城、长安、江城这六个地方,游说当地机关,我们在内地再兴办六个晶圆厂,参照前年你去谈的华亭8英寸厂的模式,他们出资金,我们出技术,合资联营!”
章忠谋的声音中满是狠厉,仿佛在宣告一场新的战斗即将开始,他继续说道,
“尚义,你想想,如果我们能在内地多个城市建立晶圆厂,不仅可以利用当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还能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
这样一来,即使炎黄集团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也会因为我们的规模优势而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我们要用规模和成本来击败他们,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
我要锁死炎黄集团在半导体上的发展,你别看华国现在闹腾的欢,只要打掉炎黄集团这个链主企业,他们只能继续跪下去。”
面对章忠谋提出的调整战略重心到内地开设晶圆厂的问题……
江尚义的眉头紧锁,他深知章忠谋的意图所在,无非是看中了华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庞大市场。
然而,江尚义内心却深知,这一策略并非明智之举,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犹豫的看了一眼这位老搭档,江尚义还是忍不住谨慎地开口,
“董事长,您有所不知,内陆的情况早已今非昔比。
如今,他们已经度过了资金最为紧张的阶段,资本的触角四处延伸,不再单纯渴求外部技术与资金的注入。
而且,政策层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出台的法规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出资占比不得超过20%,这无疑是对我们传统合作模式的极大限制。
更重要的是,内陆的民间资本如今活跃非凡,他们对半导体产业的热情高涨,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外部力量的推动。”
他其实很想说,章忠谋对国内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几年前,但事实上,如今国内发展半导体的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夷洲岛的情况是民营资本对半导体产业望而却步,产业的发展全靠行政力量的强势推动。
可如今的华国,以炎黄集团、华唯等科技巨头为首,他们在半导体领域的投入慷慨而大方,毫无保留。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华国已经完成了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出口。
在江尚义看来,那位炎黄小卿总的出现所带来的影响,远超建立炎黄集团本身。
这个时机太巧妙了,正好是互联网泡沫被戳破的恢复期里。
而华国站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上时,那位小卿总却靠着自己崛起的实例,引领着民间产业资本走向产业升级的道路,而非盲目追随90年代末期互联网产业的热潮。
现在华国社会的造富神话,不再局限于互联网领域的神童与大佬,而是转向了更具实体价值的科技企业。
炎黄集团所创造的年利润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像章朝阳、程天乔这种互联网公司年利润几亿和炎黄集团科技企业这种年利润过百亿的对比,太明显了。
这一鲜明对比,彻底打破了人们的认知天花板。
随着理念的转变,人们的胃口也随之增大,对产业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
而对于地方来说,像炎黄集团这种动辄拿地几千上万亩,解决当地上万人吃饭就业问题的企业,才是好企业。
想到这里,江尚义叹了口气,“董事长,尽管我也觉得很不舒服,但我们必须正视国内市场的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了。”
章忠谋闻言,面色微微沉了下来,他其实也清楚江尚义所言有理。
信息的时代,消息的流通远比以往频繁,国内的风向转变他并非全然不知。
只是心中那股不愿服输的执念,让他难以轻易接受这事实。
缓缓地摇了摇头,他轻声骂了一句“靠北!”
随后,语气中带着一丝狠戾,“那就更不能让他们起这个势头了!”
江尚义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虽然炎黄集团在半导体产业的具体进度对他们而言是个谜,但内地学界的动向却并非无迹可寻。
那些曾经因资金、技术或政策限制而被迫按下暂停键的课题,如今正纷纷重启,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董事长,后发优势不容小觑,他们可以避开我们走过的弯路,直接在我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这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江尚义进一步解释道,试图让章忠谋更清晰地看到形势的严峻性。
章忠谋沉吟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最终他揉了揉自己的鼻翼,似乎下定了决心,
“那就我们也出点资金和设备,这总行了吧,但记住,我们要控股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